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
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建设的城市新区,在国家发展中承担着重大战略性使命。新区发展担负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其空间格局的建构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战略部署(王佳宁、罗重谱,2012;陈秀山等,2012)。新区的设立将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往往是导致经济差异的宏观因素(冯长春等,2015)。总体来看,新区具有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产业战略升级、展示特色经济等功能。基于相关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新区发展仍存在功能趋同、空间布局不合理和城市综合服务性欠缺等问题。部分新区在规划建设中没有充分利用、依托城市的支撑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来分析自身的发展潜力,导致新区的发展目标趋同、发展战略不符合实际情况。同时,部分相近区位的新区也存在产业同构的问题(彭勃,2013),资源的不能集中导致要素利用和扩散效率偏低(安虎森,1997),加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不合理,使新区建设停滞,出现“鬼城”“空城”等问题。因此,对国家级新区进行综合比较,以及对现有国家级新区发展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 国家级新区发展概况
(一)国家级新区设立历程
近年来,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日趋频繁,可见其正在成为一种新型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制度领域内,将“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推向纵深。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发浦东,浦东新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截止到2016年10月,我国目前共成立国家级新区18个,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国家级新区一览
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之后,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进入近15年的停滞期,此时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着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特区等的建立。2005年滨海新区被纳入“十一五”规划,新区的重要性逐步体现。以2011年为分界点,之前的近20年仅设立了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及重庆两江新区三个国家级新区,而2011年至今共设立新区15个,仅2015年一年便设立五个新区。可见,新区的设立日趋频繁,已成为国家实现战略意图和发展要求的重要落脚点。
通过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互动关系可看出,新区的设立大部分处于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见图1),国家希望通过新区的设立与政策的叠加完善产业布局、吸引投资,以达到刺激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谢广靖等,2016)。从全局角度来看,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设立后,国家和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速均有所提高。2010年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亟待转型,而新区的设立对国家和城市的经济增速贡献效果减弱,国家级新区能否成为带动区域综合发展的抓手仍需综合分析。
图1 1985~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国家级新区设立的关系对比
(二)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与发展定位
依照主体功能区划,目前现有的18个国家级新区均位于我国优化开发区与重点开发区,在空间上地处陇海—兰新陆桥、长江黄金水道及沪昆铁路“三横”和沿海通道、哈大铁路及京广铁路“三纵”的我国国土开发主要轴带上(见图2)。在“三横三纵”轴带上,集中了我国十个以上的主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轴带沿线的综合开发,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图2 国家级新区空间分布示意
国家级新区直接服务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18个国家级新区中有七个位于东部地区,两个位于中部地区,三个位于东北地区,六个位于西部地区,这些国家级新区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点。除舟山群岛新区外,各新区主要依托特大和大城市,均设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省会城市(见表2)。
表2 国家级新区主要特征
宏观上,国家级新区体现国家和区域的战略布局。在产业定位方面,国家级新区依据其所在地域的不同,主要呈现如下特征:①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位于东部较发达沿海地区的新区,承担着我国对外开放口岸的职能,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的大力发展有助于增强我国对外的经济联系。②重庆两江新区、兰州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新区顺应西部开发战略,承接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欠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