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印度改革与发展的莫迪时代

    作者:吕昭义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摘要:

    莫迪上台后,推行“扩员计划”,大力宣传“印度教特性”,筑牢印度人民党长期执政和莫迪强势施政的组织和思想基础。莫迪政府掀起第二轮改革浪潮,印度进入改革与发展的莫迪时代,出台多项改革措施和战略发展规划,缓解长期困扰印度的老大难问题,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条件,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印度经济因此走出“增长困境”,驶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首位。莫迪政府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塑造印度大国形象,为其经济改革与发展规划寻求国际支持。莫迪宣布“废钞令”,重拳打击腐败和黑钱,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但短期内也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莫迪改革尚面临诸多阻力,经济增长也还存在诸多负面因素,教派主义势力的上升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2014年5月26日,在“好日子来了”的欢呼声与选民的殷切期盼中,在印度第十六次大选中获胜的莫迪率新组建的联邦政府上台执政。29日,莫迪发布新政府集中精力要做的十桩要务,其中包括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教育、振兴官场、发挥政府机构作用等。[1]随即,莫迪政府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清除以往中央政府机构设置、运转机制方面的积弊,提高效率,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政府机构;出台多项政策法令,以破解多年来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吸引外国和私人投资、加快制造业发展;制定“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智慧城市”等发展规划;下令废除大面额卢比,重拳出击,打击长期困扰印度的黑钱与腐败。诸多除旧布新的举措掀起了印度第二轮改革大潮,标志着印度发展与改革进入莫迪时代。莫迪政府的改革促使印度经济走出泥淖,驶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印度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莫迪两年多来的政绩仍为人们称道,莫迪政府的支持率直线上升,堪称不负众望。

    一 莫迪时代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经济陷入极其严峻的困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际收支捉襟见肘,农业滞后,工业不振,能源短缺,国营企业大面积亏损,自印度独立后确立的“尼赫鲁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拉奥政府突破旧有经济体制和模式的束缚,推行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为导向的改革,此后的历届政府继续沿着这一方向推进改革。

    这一轮改革,使印度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窘境,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2~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6.6%,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1997~2002年)为5.7%,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2002~2007年)为7.6%,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007~2012年)达7.9%。[2]然而,从2011~2012年度起,印度经济再次陷入“增长困境”,经济增长率连续下滑。2011~2012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上一年度的8.9%降至6.7%,2012~2013年度又跌落至4.5%,2013~2014年度为4.7%。[3]印度经济不断下滑引发国际国内一片唱衰之声,称印度是“金砖国家中第一个坠落的天使”,“金砖四国中最令人失望的国家”,印度的“奇迹变成了海市蜃楼”。[4]

    经济的下滑有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原因,但国内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内的自身问题是阻碍印度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

    就经济因素而言,既有长期遗留而在第一轮改革未能解决的问题,也有第一轮改革后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新缺陷。基础设施落后、投资严重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老问题,第一轮改革也未能解决,导致支撑印度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基础不稳固。第一轮经济改革期间经济发展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形成满足印度自身需要的经济结构,以软件服务外包、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一枝独秀,高速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接近60%。而在此期间,印度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服务业,错过了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形势下发展制造业的历史机遇。印度进行第一轮改革时,正值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西方发达国家集中发展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印度此时却在集中精力打造“世界办公室”,与发展印度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大好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就非经济因素而言,在社会、政治、政府管理方面尚有诸多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例如,长期遗存的种姓问题、教派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使印度难以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间达成起码的共识,在一段时期内做出取舍,从而形成合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的增长,不同群体间在发展思路与利益分配上的分歧更大,矛盾也更加尖锐。因建筑用地、劳资纠纷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频爆发。又如,在印度官场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未得到根本治理,政府管理因循守旧,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此外,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在第一轮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呈现迅速蔓延扩大之势。

    上述诸问题在辛格政府第二届任期内已经相当突出,严重拖累了经济的增长。“世界办公室”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不能兑现印度的“人口红利”,不能解决印度十亿人口的民生问题。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必须改变,必须发展制造业。这个简单的道理,国外学者多有指出,在印度人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