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
莫迪上台以后,印度的外交政策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其中包括对美关系和对华关系的明显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如何理解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一 中印关系波折起伏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印关系一直沿着上升的轨迹不断发展。尽管双方之间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边界争端、西藏问题、贸易失衡等,但是总体而言,中印关系发展的势头令人鼓舞。如果回顾一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之间的“非敌化”趋势十分明显。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以后,双边关系出现巨大改善,高层政治往来变得频繁,经济合作势头良好,贸易规模不断冲高,人员往来数量激增。特别是1993年双方签订《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以及1996年双方签订《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为两国军队之间的交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一直到2013年,两国军队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前沿地区基本上保持着平衡与稳定的状态,很少发生摩擦和冲突。
近几年,随着印度自身力量的实质性增强、美国霸权思维的谋略性推进、中国战略利益的拓展性增强,以及日本海外意图的扩张性延伸、俄罗斯影响的退行性演变,中印关系出现了值得警觉的隐忧。正如中国学者胡仕胜所言,“最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对华安全防范心态在加重,具体表现为新德里不再对美日东盟等的安全拉拢回以‘羞涩’或消极。而中国战略界已从过去对印度与第三国的安全合作‘并不在意’逐渐转向‘有所担忧’的方向发展”。[1]
从积极方面来看,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互访已经呈现机制化的局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之间在多边和国际场合进行多次会见,会见的气氛是友好的,会谈的态度是坦率的。2016年5月,多年未曾访华的印度总统慕克吉得以实现访华的愿望。此外,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习近平主席特使孟建柱分别访问对方国家。中印贸易往来和投资虽然饱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压力之苦,但仍然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中国民营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在莫迪故乡建成产业园区并成功运营,华为、中兴在印度建立了大型研发基地,万达、华夏幸福等大型集团正在以百亿美元的投资规模致力于印度产业城的开发。两国地方合作迅速发展,已经结成10对友好省邦或友好城市。两国文化交流明显增多,人员往来数量大幅增加。中国在开放神山圣湖方面向印度释放了充分的善意,赢得了很多印度教徒的赞赏。双方在很多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比较顺畅,特别是在全球治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印两国立场相同或相近,磋商合作令人瞩目。印度对中方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采取积极态度,对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也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
但是必须看到,中印关系呈现出某种颠簸起伏的状态,总体上表现为“平盘式”的轨迹。2014年莫迪政府执政以后,中印关系高层互访保持着较为正常的水平,但是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情况。中印关系不再继续保持不断攀升的势头,反而出现了“敌性化”的危险苗头。
印度在对中印关系的定性问题上出现降格。由于中印在边界划分、西藏问题、克什米尔这“老三样”问题上存在的争端和分歧尚未解决,加之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误解,因此“印度主流的认知是将中国视为印度崛起的挑战和国家安全的威胁,担心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将成为印度崛起的阻力”。[2]因而,印度在战略上将中国视为威胁。印度战略圈内已经不再忌讳公开指责中国为威胁,在对两国关系的定性上已经从原来的“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降格为“更为紧密的发展伙伴”。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双方多次出现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对峙。
印度在海洋安全问题上采取了更多认同美日的态度。印度已经接受美日提出的“印太一体”的概念,强调印度将在印度洋-太平洋区域内发挥更大作用。在南海问题上,印度与美国、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多次就所谓“航行和飞行自由”问题发声,并与美日等国举行海上联合演习,向中方施加压力。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完全持否定立场,对中国在巴基斯坦西部建设瓜达尔港甚为不满。
由于上述原因,印度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南亚其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