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5月 |
Keywords: | Social OrganizationTalent |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并在推动首都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社会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组织是指除政府和企业外的开展各种社会服务的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改革开放后,北京的社会组织得以恢复与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迅速崛起,学术性团体进入成立的高潮期,文学艺术团体等其他社会组织相继建立。近几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2005~2008年,北京社会组织以平均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很快。2008年,北京的社会组织达到了6500多个,就业职工约95000人。这些组织与政府机构、市场部门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在首都社会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社会团体发展迅速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下放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这反映到社会层面,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公民的自我发展意识逐步增强,社会团体成立的热潮进一步高涨。据统计,1992年,成立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有98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成立社团最多的年份。1999~2007年,北京的社会组织有了更为快速的发展(见表1)。
表1 北京市社会团体(不含基金会)统计(1999~2007年)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蓬勃发展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1996年以前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称民办事业单位,一直没有建立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法律上规定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非营利社会组织地位。北京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从1999年开始在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有登记记录,但在1999~2002年间没有进行分类统计,从2003年起按照隶属行业进行分类统计(见表2)。
表2 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统计(1999~2007年)
从以上数据看,民办非企业组织中,主要是教育类的组织。2003~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教育类占绝对多数,2003年为1300家,占当年登记总数的77.3%;2006年为2049家,占当年登记总数的70.7%;2007年教育类占当年登记的68.4%。教育类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是各类民办性质的学校。
另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7~2008学年度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北京市各级民办教育学校数为537家,另有1796家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见表3)。
表3 2007~2008学年度北京市各级民办教育机构统计
(三)基金会得以迅速发展
基金会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北京市的基金会发展也非常快(见表4),在教育、慈善(扶困、救灾)、文化、科技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表4 北京市基金会统计(1999~2007年)
近几年,北京市基金会增长很多,其中主要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增长(见表5),2005年以来,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在减少,而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则在快速增长,2007年比2005年增长了80%。
表5 不同类型基金会的发展情况
(四)社会中介组织应运而生
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联系作用的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其个人相互之间的从事协调、评价、联系等专业性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是沟通政府、社会、企业、个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中介组织可以依照中介作用发生的场所划分市场中介与非市场中介两类,其中市场中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