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
产业层次过低是温州区域经济的一大短腿,而科研力量薄弱则是制约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为了破解产业“低、小、散”难题,21世纪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把引进外来科研机构作为解决温州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邀请国内外相关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温设立虚拟研发中心,加强其与温州企业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的科技竞争能力,共同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自2002年8月温州引进大院名校虚拟研发中心14年来,这些科研机构在温州发展各不相同。有的很快地融入温州,也有的由于没法开展,最后退出温州。为客观了解大院名校在温科研机构在温州的发展情况,本课题组对它们进行初步的分类评估和研究,进而就这些科研机构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初步的建议。
一 大院名校在温州设立科研机构的历程
20世纪末以来,温州区域产业结构渐显低端锁定态势。由于域内资本回报率下降,在全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诱惑下,温州资本对外投资急速增加,从而导致本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对浙江其他地区渐处全省靠后位置。因此,外界对温州发展前景的担忧日增。[1]温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急所”[2],而科技创新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需要人才,但是,作为一个地处东南一隅的地级市,温州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几乎都留在京、沪、杭等大都市。即使温州企业高薪聘请,也是响应者寥寥。来了,也待不久。鉴于上述情况,21世纪初以来,温州地方政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积极引进全国大院名校来温州设立虚拟研发中心,从而开启了温州引进大院名校的步伐。
(一)第一阶段,共建温州虚拟科技研究开发中心
为了引进国内一流科技资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2002年8月,温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联合国内部分大院名校共同组建公共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虚拟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简称“虚拟研发中心”),邀请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科研院所入驻(见表1)。开始时常驻专家30多人。根据市政府《温州虚拟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方案》精神,市政府给予入驻单位免费提供办公用房,每月提供5000元补贴,对合作项目优先予以立项等优惠政策。
表1 2002年温州首批大院名校虚拟研发中心名单
(二)第二阶段:创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研究院
为了进一步加快产学研的结合,让大院名校的优势学科科研资源快速转化为地方生产力,温州市自引进大院名校起就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各院校在温设立实体研究院,共建科研创新载体(见表2)。
2004年12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在温州正式成立。这是实行大院名校引进计划后的第一家实体型的公共科研教育平台。
2005年温州大院名校在温科研机构迁至瓯海区大学科技城,并更名为“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
表2 2016年大院名校在温科研机构名录
2005年起,市政府与浙江大学正式签约,共建“浙江大学温州技术转移中心”,并入驻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
2006年9月27日,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2007年1月29日,温州市首个院校合作的轻工科研机构——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在浙江工贸学院内挂牌成立。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是由陕西科技大学牵头领办、以浙江工贸学院为依托、组建成立的轻工科技研发中心。该研究院的目标是整合陕西科技大学和浙江工贸学院及温州当地的资源,构建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高级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
(三)第三阶段:设立县(市、区)工作站
2006年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三家单位派驻专家进驻瑞安工作站。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乐清研发中心设立。
2009年浙江大学龙湾食品与制药装备技术转移中心(现在改名叫龙湾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此后,各县(市、区)的类似工作站纷纷设立。至今光浙江大学在温州除市本级的技术转移中心之外,还在瑞安、龙湾、苍南等县(市、区)设立了6个分中心。
2013年1月,北京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高新区。2016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国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