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自1957年独立至今,马来西亚[1]对华态度大致经历了三次转变,即由最初的“担忧”转变为“警惕”,并最终演变为“接受”。回顾中马关系,可以发现马来西亚中国观的演变不但与国际格局变化息息相关,而且与两国国内形势及领导人的外交风格紧密相连。正是由于马来西亚对华态度的转变,才使得中马、中国—东盟关系稳步发展。未来,中国在深化与马来西亚关系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互知互信,夯实合作基础,扩大互利共赢。
第一节 马来西亚中国观的演变进程
战后,马来西亚对华态度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4年5月中马建交前。第二阶段自两国建交起至1990年马来西亚取消对公民的访华限制。第三阶段自冷战结束后至今,中马关系逐渐走向全面深化。
(一)“二战”后至建交前(1945~1974年),马来西亚当局全面围剿马来亚共产党(以下简称马共)的叛乱,并指责中国支持马共,拒绝与中国建交
“二战”结束前后,英国殖民者开始着手安排马来西亚的未来,先后于1942年和1946年提出“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2]和“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方案。经多方博弈,“马来亚联合邦”于1948年2月1日正式独立。然而,正当主要利益集团就建立“马来亚联合邦”达成妥协时,马共表示了反对。马共认为,“马来亚联合邦”是少数马来统治者同英国殖民者勾结的产物,是英国新殖民主义的工具[3]。于是,马共通过其领导的泛马总工会等工人组织举行了罢工和反殖民活动,并暗杀了一些英国的种植园主。
马来统治者对马共的行动深感担忧,视其为反政府运动,指出“1948年,反对‘马来亚联合邦’的马共发动了残暴的反叛运动,旨在对抗政府。马共希望建立‘马来亚共产主义共和国’。马共发动的武装暴动使马来亚联合邦的经济陷于瘫痪”[4]。1948年6月18日,英国殖民当局借口三名欧籍种植园主被杀,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并在随后的一个月,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大肆抓捕共产党员。“至1948年底,有1779名共产主义同情者被监禁,另外有数百名被驱逐出境。”[5]1949年后,英国殖民当局和马来统治者进一步加大了对马共的打击力度。1950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布里格斯准将为马来亚作战署主任,并批准了围剿马共的布里格斯计划。与此同时,马来亚政党的主要领导人被政府任命到战争执行委员会(War Executive Council),以便他们能够直接地评估紧急行动方案,摧毁马共势力[6]。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MNO,又称巫统)主席拿督·翁呼吁“马来人和守法华人共同采取行动打击共产主义”[7]。
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阿卜杜勒·拉赫曼总理领导的政府继续奉行打压马共的政策。1973年,政府发动代号“游星行动”(Operation Planet)的全国围剿行动,在此行动中逮捕了86名“马来亚民族解放联盟”分子,其中33名在吉隆坡、22名在森美兰州、19名在柔佛州、5名在新加坡、7名在彭亨州。此外,特情署与新加坡的“国内安全部”(International Security Department)合作,还逮捕了7名高级共党分子,包括方本朴(Fong Beng Boo)、曹隆和(Teo Loong Hock)在内[8]。
在马来人看来,马共如此“活跃”是因为得到了中国的支持,至少是道义上的支持。“阿卜杜勒·拉赫曼总理对中国持怀疑态度,因为中国给予马共支持。中国甚至影响了东南亚的共产主义活动,以便在本地区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马来亚不愿与中国、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拉赫曼领导下的马来亚联合邦和马来西亚不承认中国。”[9]1957~1958年,拉赫曼总理多次在讲话中表达了反共的态度:“我们不能欺骗自己,认为共产主义仅仅只(活跃于)地方,我们知道共产主义是国际阴谋的固有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主导世界。因此,所有相信民主、人权和自由的国家必须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我们不得不对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这是重视自由的马来亚人民不能对共产主义持中立态度的原因。”[10]“假如我们的政府与共产主义国家建立任何形式的外交关系,那么就会破坏人们的信心……”[11],“也会使中国插手马来西亚的华人事务,干涉马来西亚内政,影响马来西亚的安全”[12]。
(二)建交后至冷战结束(1974~1990年),中马建交,双边关系向全方位展开,但两国关系仍受困于马共问题,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