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一带一路”倡议的南亚方向 地缘政治格局、印度难点与突破路径

    作者:朱翠萍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摘要:

    当前,世界格局接二连三地遭遇全球性难题的碰撞,致使全球治理与国际秩序更加紧密相连。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战略不仅依然受到冷战时期形成的惯性思维的影响,而且各种变局和危机的出现也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困境。“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在世界格局迅速变化与周边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做出的一个确定性选择,是中国探索全球治理方式、谋求与沿线国家深化经济与安全合作的重要举措。中国是南亚最大的邻国,虽然南亚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合作空间广阔,但相比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中国与南亚之间的合作面临更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合作机遇的错失以及合作困境的形成,往往狭隘地受制于“地缘政治想象”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认知与观念冲突。南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战略地位、合作广度与深度,不仅取决于南亚自身的地缘政治结构、南亚在地区和世界格局中的位置,而且取决于中国的地缘政治结构、中国在南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诉求以及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互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方向的印度难点,归根结底还是中印关系问题。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印双方愿意付出努力并采取行动,加强人文领域的沟通,寻求在经济与安全领域的合作,则合作产生的红利就一定能够外溢到政治领域并成为政治互信的润滑剂,最终推动中印关系向前发展。

    Abstract:

    Currently,the world pattern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the collision of global problems one after another,which makes the global governance mo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is context,the great power strategy is still affected by the inertial thinking formed during the cold war. What’s worse,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changes and crisis bring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 country into dilemma. “OBOR” is a deterministic choice made by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pattern and a rise i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an important move to explore the means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seek the deepened economic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China is the largest neighboring country of South Asia. Although the market in South Asia has great potential in demand and broad cooperation space,compared to Southeast Asia,Central Asia and other regions,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 is faced with more obstacles to overcome. The missing of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on dilemma are often narrowly limited by the “geopolit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ual conflict there from. The strategic position 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ooperation of South Asia in the “OBOR” initiative not only depend on the geopolitical structure itself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regional and world pattern,but also depends on China’s geopolitical structure,China’s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claim in South Asia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n countries. The Indian difficulties of “OBOR” in the South Asian direction,after all,consist in the Sino Indian relations.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both sides. We hav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China and India are ready to put efforts and take action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eek cooper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security field,the “dividends” of cooperation will overflow to the political field and become the lubricant of political trust,eventually push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 Indian relations.

    中国在历经近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成效举世瞩目。但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面临艰难的内部选择和巨大的外部挑战。当前,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亟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特别是传统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与改革困境。同时,受中国经济结构特征和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亦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征,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内部失衡。其中,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既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传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跛脚借口”。加之,当前欧洲经济衰退迹象明显,美国经济复苏缺乏动力,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世界大国似乎自顾不暇,乱象丛生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隐约浮现出了全球性治理危机。与此同时,受多极化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和地区大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的影响,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看来,国际格局面临的挑战不是新冷战,而是世界秩序的失序。格局的失序带来焦虑,焦虑导致民粹主义,“英国脱欧”“特朗普现象”“埃尔多安现象”都是焦虑的表现。[1]中国如何未雨绸缪?如何在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战略定力,基于地缘优势和竞争优势统筹对内对外发展,使二者能够相得益彰,发挥联动效应,并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的“合作困境”?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产物。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在合作重点部分,还提出了与沿线国家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模式。[2]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还正式划定了以“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为主要骨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3]从地区来看,东南亚、南亚和中亚无疑都是“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发展的方向。从目前推进和实施的情况来看,仍然有少数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持猜疑甚至抵制的态度,比较典型的当属南亚大国印度。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特征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其一,南亚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其二,“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方向取得了哪些进展与成效?其三,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方向的实施将面临怎样的印度难点?其四,如何突破在南亚方向的印度难点?

    一 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南亚是从喜马拉雅山以南延伸到印度洋的广大地区,共有8个国家,包括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5个国家,紧邻中亚的阿富汗,以及分别被誉为“珍珠”和“项链”的岛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南亚次大陆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一块相对独立的半岛形陆地,总面积为430万平方公里。当我们分析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时,必须将南亚的地理结构、安全局势和民族心理结构等结合起来,也必须与南亚和印度洋的安全架构及其所处的战略地位结合起来考察。如此来看,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地理重要性与安全脆弱性并存是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一个主要特征。谁也不能否认南亚在世界大国全球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这首先源于南亚次大陆在地理上属于“自成一体”的独立单元而产生的统一性和重要性,在政治上无法形成统一的单元而表现出的多样性或多元化,以及由此诱发的安全脆弱性。从地理上看,南亚背靠喜马拉雅山脉,东面是东南亚,西北部是伊朗高原,既是世界石油中心——中东的侧翼,也是中亚的腹地。位于北印度洋的南亚次大陆,左侧是阿拉伯海,右侧是孟加拉湾,正好处于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