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研究(2011~2015)

    作者:张贵祥 陈润羊 胡曾曾 冯军宁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摘要: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之一。本文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1~2015年5年来京津冀三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特点和不足。研究表明:京津冀三地的生态文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而且呈现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相对较低的总体格局。同时河北省生态文明水平与京津两市之间的差距较大,但近年来生态文明的进步速度较快。对于北京市而言,生态文明水平总体上升明显,但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是北京生态文明水平的相对不足和难点。对于天津市来说,其与北京基本保持同趋势上升,但资源利用水平不够稳定。就河北省来分析,其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与京津的差距较大,需要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挑战,“全国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的示范区”是国家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之一。本文主要开展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指数的研究,考察京津冀区域的生态文明进展情况,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不足,进而提出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取向。

    一 协同形势与主要进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其中就有: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2015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其后的2015年7月,京津冀三地相继通过了贯彻意见、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入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的新阶段。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等总体目标;也部署了“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重点发展任务。

    为改善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小范围到大区域、由试点示范到全面展开、由具体项目到战略规划不断深化和不断拓展的进程。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环境保护部和京津冀等6省(区、市)成立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共同制定了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1]。其后,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的重要进展有:制定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建立了京津冀水污染突发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和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12月,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此项工程年均为北京送水12.4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达6000平方千米,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城市供水保证率由75%提高到95%。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通过天然和人工回补,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的大幅下降。同时,部分来水可向首都的河湖补充清水,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减少了密云水库的出水量,还将富余来水调入密云水库存蓄,大大加强了北京水资源的战略储备。京津冀三地在生态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北京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把环境保护作为治理“大城市病”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水污染防治、严格环境监管和推进京津冀区域协作等多种举措,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一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着力在“减排、管理、应急、联防”上精准发力,全面和深入落实年度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5年与2014年相比,SO2、NO2、PM10和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17.1%,其中PM2.5浓度同比下降6.2%。实现核心区“无煤化”、城六区“无燃煤锅炉”。完善了结对合作治污、执法联动、重污染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机制。二是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编制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行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确定83个跨区县界水质断面并制定补偿金核算等配套制度。全年各区共需缴纳补偿金总额9.7亿元,其中上游补偿下游5.5亿元,市级统筹4.2亿元[2]。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削减,2015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33%和12.98%[3]。三是不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摸清土壤环境状况,加强土壤污染预防,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污染地块风险管控。

    天津市围绕扩大生态空间,着力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一是积极探索三地联防联控治理污染的新机制。通过签署区域环保合作协议、强化环境执法和应急处置联动、加强环境标准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二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与京冀共建大气污染防治经验交流、信息共享制度和治理技术共同推广的协作机制,联合开展环境执法监督检查、协同查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