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京津冀产业转移机理分析

    作者:李然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摘要: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在两种力量的积极促进下进行———市场和政府。市场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包括技术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在内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并不十分富足,且土地质量由于山地等的存在也较低。在资源利用率方面,天津市与河北省还有提升的空间,而北京市的部分产业得益于不断发展的经济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以采取跨地区投资的方式转移至外围的河北省。北京市和河北省的水资源过度开采,而天津市的水资源则比较充足,使用得也更为合理,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那些对水资源需求较大的产业向天津市转移,而不适宜转移到河北省。河北省拥有十分充足的矿产资源,应当积极与北京市、天津市在加工资源产业方面进行合作,发挥优势,加速产业链升级。北京市的资金密集程度相对于其土地面积和人口来说已处于很高水平,天津市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其工业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过渡,因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资本增值能力也不断提高,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现有的资本还不能满足其需求,需要北京给予其资本的支持。河北省依然处在以工业经济为主的阶段,其产业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因产业发展滞后的限制,资本充足度这一有利条件未获得很好的利用,因而需要北京给予其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促进其产业升级与转型。对北京及天津来说,根据其劳动力素质较高的特点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分配,其次,河北省处于经济圈的外围,它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位置特点,积极与北京、天津合办企业,共享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大力度提升其劳动力发展环境。河北省的技术水平则远低于北京、天津,应该学习北京、天津的先进技术,通过开展一些具体的会议研讨、项目合作等方式来提升自己。北京和天津应当积极参与到河北省的产业技术研发当中,可以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发挥技术要素的最大优势,实现技术转移和产出能力的不断提高。北京与河北之间、北京与天津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而产业转移趋势明显。目前,京津冀地区还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规划管理的区域性政府机构,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不同的行政区划,进而缺少区域协调合作的总体机制。从目前状况来看,主要是中央政府在积极促成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产业转移是伴随着一国或者地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转移所创造的先进生产力会在经济发展内在机制的作用下,在空间上不断进行转移、扩散,不可能被某些地区或企业无限期垄断,因而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和扩散过程是不可逆的。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换与巨大的调整时期,逐渐地出现了像京津冀这样产业结构转变的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实质,而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成长崛起则推动了产业的不断演进。随着北京的薪酬、土地等要素成本逐年上涨,传统产业由于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性质以及低附加值等因素,其产业利润急剧下降,而这些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则由于没有及时退出的传统产业占用大量要素供给而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并且,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会在“先来后到”效应的制约下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生强烈排斥,进而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受阻。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作为其中的一个经济发展增长极,目前北京的部分低端产业已开始向外围区域转移扩散,并且产业转移已初具规模,这顺应了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的需求。现阶段,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转移上虽已有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业转移内容分散、过程坎坷,因此我们应当以产业转移机理为基础分析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合理地做出选择,正确引导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推动区域间的强强联合。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在两种力量的积极促进下进行——市场和政府。一般而言,产业转移是依靠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共同作用,由此逐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它们虽然都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但其作用机制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形成了“市场驱动”和“政府调控”两种不同的模式:“市场驱动”模式以市场为主要力量,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政府调控”模式则以政府和市场为主导,主要目标是协调区域发展及实现效益最大化。

    市场作为产业转移的基础力量和内在驱动力,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包括技术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在内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而经济梯度就是由这些差异造成的,在经济梯度的作用下,政府会适当发挥其调控作用,并因势利导,地区产业便在这个时候开始向外围进行转移,与此同时,区域之间也能得到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促进产业转移,这将是产业转移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但这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条件。

    京津冀产业转移机理如图5-1所示。

    图5-1 京津冀产业转移机理

    第一节 市场驱动因素

    一 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生产要素一般包含资本、信息及技术、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它构成了我们进行日常物质资料生产时应当具备的基础要素或条件。在确定的区域内,不同生产力的组合与配置便形成了区域生产力。从本质角度来分析,形成区域经济意味着我们要判断其相对优势,这可以从分析它的生产要素禀赋入手,通过合理搭配,使区域内生产要素有效分配以形成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促进整个经济共同发展。每个地区所面临的具体经济现实情况不同,所以会由于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而形成不同的产业导向、产业优势及强度,同时每个地区也会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以及不同质量、不同数量甚至不同结构的优势要素。如果生产要素能在各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则其便会逐渐向发达地区聚拢,因为发达地区相较于非发达地区有更强的竞争力,由此会出现生产要素极端分化现象,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但是集聚成本会随着极化效应的增强而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成本超过收益,这时极化效应消失,要素会向其他地区转移,这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渐渐缩小。生产要素不断流动,产业转移才会产生。产业梯度和区域分工均是以区域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而产生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产业转移是以要素导向型为主的,也就是企业为寻求廉价的生产要素,以要素禀赋为原则,采用的产业转型模式即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这种产业转移可以再细化为四类:资本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自然资源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