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
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许多方面,比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用模型对这种复杂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能够得到最直观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应用国际公认的PSR(状态—压力—响应)模型作为基本的研究工具。
第一节 PSR模型内涵
所谓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是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的一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最早是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 J.Rapport和Tony Friend(1979)提出,随后在198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举办的针对环境问题的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得到认可,从而被广泛地推广。PSR评价体系的作用是将人与自然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各种指标的形式来呈现:人类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都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各种物质资料为前提,同时完成生产后又会向自然界中排放各种废物,如果没有指标对此进行量化,我们就不能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具体索取与破坏程度,无法采取对应的行动来应对这一问题。人类的活动会使生态环境的状态发生变化,同时环境也会对人类的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不仅会影响人类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危害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后代的延续,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基于此,人类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会发生变化来应对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形成相应的响应,以上行动—反馈—改变三步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PSR框架模型中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
PSR模型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利用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基于以上思路使用“压力—状态—响应”三个一级指标去呈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调控过程和反馈机制。具体来说,“压力”(Pressure)是指影响自然环境的各种社会发展模式、经济活动以及产业结构,同时还可看作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状态”(State)具体可以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处的状态,还可以被看作人类在相关的“压力”作用下,采取某项行动时所处的状态。“响应”(Response)指的是人类在采取了相应的方法与手段后,各项系统所做出的与之相对应的反应,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生态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经济影响。
自PSR指标模型创立至今,由该模型框架构建的相关评价系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并且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比如环境、经济、交通、土地等领域。这些研究丰富了PSR模型框架的内涵,既为本书构建评价体系提供了借鉴,也反映出该模型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上具有相当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京津冀产业转移影响作用因素分析
PSR评价体系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延伸,基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次对各系统间的调控过程和反馈机制进行相关的分析与评价。从本书研究的京津冀经济圈来看,京津冀三地虽然归三个不同区域管辖,但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由来。因此,基于PSR框架的京津冀产业转移影响作用的因素分析,首先应当将京津冀地区看成一个整体,并据此分析由该整体衍生出的各内部系统,即“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最后提炼出适合产业转移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据此再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客观、有效的评价。
一 产业转移的动力——“压力”
“压力”是指影响自然环境的各种社会发展模式、经济活动以及产业结构,同时还可看作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产业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基于产业周期论的产业转移理论来看,产业在空间的扩散与转移是任何产业发展都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知识的外溢性使其所具有的先进生产力不会被某些地区或企业无限期地垄断,市场内在的竞争机制会打破一切垄断,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也决定了资本会汹涌地进入新型产业,逃离落后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促使产业在空间上扩散和转移。因此,从“压力”角度对京津冀三地产业进行分析,其实是分析其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说,产业转移来源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