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作者:李然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摘要:自2011年京津冀一体化纳入国家重点战略至今,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仍然缓慢,产业转移的步伐跟不上规划的脚步。因此本文认为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区域产业转移。统一的区域规划是京津冀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站在全局,在国家的高度上建设京津冀区域,努力跨越行政界限,强化顶层构建,推进统筹各项工作。其次要推动产业对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在横向上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强调市场的引导作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在纵向上要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对接产业规划,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形成区域间的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还要加快京津冀经济圈要素一体化的建设,加速构筑区域内综合交通系统,建立完整的物流体系,促进劳动力与商品的自由流动。其次,增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统一建设能源供应体系,降低区域间的生产、生活成本。再次,北京、天津、河北需要实现资本、人才引进,市场开发,土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统一,平衡社会保险、教育服务资源及公共建设,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最后,开放资本场,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完善京津冀经济圈城市群体系。对于产业转移方要引导和驱动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北京产业升级的引擎作用,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与外围地区的产业合作,建立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对于产业承接方,要提高自身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北京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取决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产业承受力。要保证京津冀经济圈内的产业转移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北京周边区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承接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其次要创建优良的投资环境,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积极引入生产要素。

    由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京津冀各地经济互补现象明显,产业转移与合作的基础较好,产业转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现实的执行当中,因区域行政壁垒过高和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不完善,自2011年京津冀一体化纳入国家重点战略至今,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仍然缓慢,产业转移的步伐跟不上规划的脚步。因此本书认为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区域产业转移。

    第一节 京津冀区域——协作开发,总体规划

    (一)打破惯性思维,加强顶层设计

    统一的区域规划是京津冀发展的基础。但是京津冀三地行政壁垒很强,产业同构化,发展合作中存在冲突,因此要站在全局,在国家的高度上建设京津冀区域,努力跨越行政界限,强化顶层构建,推进统筹各项工作。应当由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统筹规划,建立高于三个行政单位的中央领导小组以及相关协调机构,领导小组要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在京津冀经济圈内制定区域整体规划,明确三地产业分工、功能定位、设施配套、城市布局等重大问题,当好产业转移的“带路人”。协调机构要协调区域内各利益相关部门,解决跨越行政边界的区域产业转移问题,建立三地之间常态化的沟通、交流、联络机制,做产业转移的“润滑剂”。同时还要发挥民间组织与研究机构的作用,如行业联盟、商会以及各高校相关研究中心,鼓励其参与区域内招商引资,收集行业数据,并由高校研究中心进行调查分析,这样有利于发现并指导监督产业协调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建立其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机制,广开言路,征集相关建议,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各地方政府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打破惯性思维,开阔自身视野,提高执行效率,建立“区域考核评价”机制,彻底贯彻问责制,对不顾区域利益的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现象进行严厉惩治,破除“唯GDP论英雄”“地方保护主义”等思想,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当好产业转移的“螺丝钉”。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应当顺应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司法、财税等障碍,尝试建立一个三地统一的司法、财税体制,可以借鉴欧盟经验,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在区域内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简化行政审批,减少审批流程,统一税收标准,方便中小企业跨区域自由流动,将市场作为产业转移的“发动机”,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以及政府的推动作用。在产业转移中,政府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和打造优良的经济合作环境,建立一套服务于整个京津冀市场的准入标准,确保区域内产业的公平竞争和正常市场秩序的维持,如安全管理标准和监督检验标准等,当好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员”。

    (二)推动产业对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

    想要促进产业合作,需要从横向、纵向两方面进行考虑。在横向上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利用各地生产要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强调市场的引导作用,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在纵向上要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对接产业规划,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形成区域间的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分工来看,传统的产业部门分工主要是部门分工的专业化,是不同部门的分工;而新型的产业分工则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分工,尤其是迈入信息时代以来,新型的产业分工更注重市场细分,贴近市场的细微需求,把重点放在产品及其功能上,在产业协调的过程中以实现产品专业化和功能的专业化为手段,来实现区域利益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产业合作,使合作各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也在城市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分工体系,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链。

    从产业对接协作、错位行进的路径来看,首先要规划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的方向,其次要明确区域内各城市的定位,最后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总体规划来看,京津冀经济圈是国家重点战略,目的是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样的定位决定了京津冀经济圈必须是超一流的,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圈相媲美的,因此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必须要优化,产业规划必须要超前,产业布局必须要合理。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有着独一无二的政治资源,同时还是全国的教育中心,拥有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