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
中国现代化的三个重大发展阶段都与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紧密联系,加强粤港澳合作,强化三地教育互动,克服自然资源的短板,策应高科技产业兴起,跃上发展新阶段,已成为粤港澳教育走向未来的大事。
一 粤港澳教育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粤港澳教育很早以来就呈现出日益互动发展的态势,从广东早期科举制对全境教育的影响,澳门在16世纪开埠时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创立亚洲历史上最早的欧式高等学校对广东的积极作用,到鸦片战争后香港开埠移植英国学校对三地的推动以及当下广东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对三地教育发展的促进,都构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三地教育的发展互动态势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扩大教育规模以满足发展需求
20世纪50~70年代,三大要素促使粤港澳教育发生重大转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迫切需要发展教育以满足民众接受教育要求,而港澳人口的剧增促使教育需求骤起;二是工业化迅猛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民主化运动高涨,要求以往服务于少数上流社会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对大众的普及教育。正是这些要素,促使当时三地教育形成了以扩大教育规模、满足发展需要为特征的第一波初等教育普及浪潮,第一次致力于改革以英式、葡国古典教育为主体的,以培养少数上层精英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满足当地民众的求学愿望。在这一时期,以大力发展初等教育为主,为解决大量战后儿童出生率骤增而面临的就学问题。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本上是以普及小学教育为主。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广东全部实现了公办学校制;而港澳绝大多数学校是得不到政府资助的民办私校,尤其澳门更甚。在港澳推行的是推动改革殖民教育体制,倡导从古典人文教育转向发展实用科技为主的新教育,尤其是大力举办职业培训,倡导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随着港澳经济逐步复苏并走向繁荣,刺激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商训夜校、圣若瑟中学师范部等职业教育机构开设了多样化专业技术教育,较好地适应了日益多样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推进教育现代转型 服务地区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形势和高新科技革命迅速兴起,促使粤港澳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创立服务于地方的新教育体系,掀起一场推进现代教育的热潮,以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第二波教改浪潮。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本地教育。例如广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学制、中心城市办大学等;香港政府先后成立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等机构,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如香港于1978年发表了《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成立更多工业学院;澳门于1991年颁布了第一部教育基本法——《澳门教育制度》,开启了澳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扩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普及教育水平。如澳门1981年成立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私立东亚大学,该校后为政府收购,1991年易名为澳门大学,随后澳门理工学院、公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相继创办;中小学在校生从1988年的54509人增至1998年的102187人,大大提高了教育普及率。
第三,建立系统的多类型科技教育体系。此时的香港科技教育发展很快,1991年香港接受不同层次的科技教育人数为10万人,到1995年达20余万人。
第四,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广东举办各种成人高校和自学考试;香港公开大学和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的成立是开发港澳人力资源的重要力量。
(三)创建“重优质、倡自主”的特色教育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粤港澳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出现产业转型升级,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港澳相继于1997年、1999年回归祖国后,自主、创新、优质、可持续发展更成为这一地区教育发展的主题。
1.强化科研意识,注重培养优质型人才
广东出台学校等级评估及建设教育强省策略,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大学的建设;香港大力倡导优质教育,成立优质教育基金,创建科技大学,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出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卓越学科中心”,重视扶持高校科研活动,加大科研投入,1995年审批项目454项,平均每个项目投入45.15万港元,而1996年则达到每个项目投入55.26万港元;澳门由原来只有澳门大学一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