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
脱贫摘帽是“十三五”时期革命老区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陕南三市既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区较集中的区域。如何实施扶贫脱贫,如何实现发展致富,是所有陕西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十二五”以来,陕西持续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其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值得研究。
一 陕南率先走出移民搬迁促精准脱贫之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重要一项,也是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重要路径。实施移民搬迁,推动扶贫脱贫,陕西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2011年起,陕西就开始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
陕南地处陕西省南部,包括分别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相邻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共28县(区),全部位于秦巴山区。陕南山高沟深、交通不便、耕地匮乏、资源贫瘠,长期以来,都属于陕西较贫困地区,28个县(区)中有24个属于国家贫困县。同时,秦巴山区地质环境极其脆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陕南地区长期陷于“受灾-重建-再受灾”的恶性循环中。基于脱贫和防灾考虑,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陕南移民搬迁,计划利用十年时间,对陕南三市28县(区)63.4万户共计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搬迁总人数超过陕南三市总人数的1/4,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搬迁。
至2015年,陕南移民搬迁共完成移民搬迁32.4万户111.89万人,累计完成投资595亿元;14.77万户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二次就业,有16.27万户群众进城或者在就近镇从事二三产业,有0.93万户群众在城镇公益岗位就业;群众搬迁后收入增长明显,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4151元提升至2015年的7954元。
可以说,陕西移民搬迁促进脱贫攻坚先于全国开始,并在这一路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精准扶贫开拓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
二 “五精准”促“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能否将世代依靠土地养家糊口的贫困农民搬出并使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是搬迁面对的最大难题。贫困人口缺资金、缺技术、就业能力差,经常由于不适应搬迁地而返回原住地。针对这一问题,陕西移民搬迁从一开始便制订科学的规划,设计精准搬迁方案,积极引导、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努力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再致富”。
(一)精准确定搬迁对象
按照搬迁对象及其范围,把移民搬迁分为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洪涝灾害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工程移民搬迁五大类。对确定的各类搬迁户,镇(乡)政府逐户签订搬迁协议,对确定的移民对象建档立卡,逐村建册,逐镇(乡)建档,逐县(市、区)建库,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有库。同时,确定搬迁时间和安置地址,明确房屋面积和补助标准,对旧宅基地腾退时限等也明确规定,移民搬迁工作做到精细管理、科学有序。
(二)精准确定搬迁方式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地确定五类搬迁方式。
第一,向城镇迁移。利用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等优势,将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户引导到城镇居住,到城镇就业。
第二,移民新村迁移。对于移民搬迁量比较大而且相对集中,当地土地资源比较宽裕,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移民新村进行集中安置。
第三,小村并大村迁移。对于移民搬迁数量较少且居住比较分散,自然条件较差,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地方,就依托经济较好、用地条件较优的中心村、基层村进行迁移合并。
第四,自主分散迁移。对有迁移愿望的、有自主搬迁能力的农户,利用移民补助资金,帮助其分散迁入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村或集镇。
第五,跨行政区迁移。对受灾程度严重、移民搬迁规模较大本辖区确实无法安置的,可在省域范围内的黄龙农场等区域,进行跨行政区移民搬迁安置。
(三)精准规划布局选址
一是合理选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及立地条件,结合实际传承特色,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同时,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二是全面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因地制宜地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移民后续发展、长远发展。
三是量力而行。绝不追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