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2011年,受流动性偏多、劳动力成本升高、极端气候及瘟灾等因素影响,北京市价格整体处于高位运行。2012年,全球经济减速下孕育而生的宽松货币政策随时可能启动,来自国际大宗商品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与国内农产品、劳动力、资源品等方面的价格助长力量仍不可小觑,预计全年价格在较高位运行。
一 2011年北京市价格运行特点
2011年,北京市价格领域呈现“消费者价格攀升见顶、生产者价格上行由强转弱、生活必需品涨价热点频发、住宅销售价格下滑、租赁价格上涨”的运行特征。
(一)消费者价格攀升见顶后逐步回落
1.居住和食品价格双轮驱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冲见顶
2011年以来,受成本上升、输入性压力、居住类权重提升、房租价格上涨较快等因素影响,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月上冲,继6月份涨幅突破6%之后,月度涨幅持续攀高,8月份涨幅更是达到6.6%的年内顶点,与2008年2月时的通胀高点持平。第四季度,在全球增速放缓预期加重、输入型通胀压力缓解、货币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压力略有减弱。全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6%,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涨幅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见图1);与津、沪、渝相比,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水平最高。[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6%,居住类价格上涨8.5%,成为推动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
图1 2007年以来北京CPI当月及累计变化
2.结构性上涨趋向全面上涨,服务项目价格指数驶入历史高位
从居民消费价格的结构看,2011年,全市八大类价格呈现“七升一降”的特点,与前两轮价格上涨中“四升三降”的特点相比,市场竞争性强、以往以降价为主的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均出现了上涨,北京市价格呈现出“由结构性上涨趋向全面上涨”的特点。受全市家政、餐饮等服务业用工成本提高、出租车燃油附加税调整等影响,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一跃而上驶入高位,尽管年内9月份以来有所回落,但全年指数仍高达106.4%,总体创下了2002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位(见图2)。
图2 2005年以来北京市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月度变化
(二)生产者价格强势上行后渐趋回落
1.输入型压力和人力成本共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指数上涨
2011年以来,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伴随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年初平稳、4月份以来加速上涨、8月份后趋于下跌”的波动运行态势与最低工资普遍上调,涨幅运行呈现出“第一季度小幅低位波动、第二季度逐月上涨、第三季度高位运行、第四季度渐趋回落”态势,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102.34%和108.41%。
其中,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推动,特别是在原材料和加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下,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达103.77%,创下了2008年10月份以来的高点。第四季度涨幅逐步回落,12月份为101.4%。全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2.34%,比2010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受燃料动力类、化工原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等产品购进价格上涨的推动,7月份达到110.14%,出现了年内高点,8月份后涨幅略有回落。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8.41%,低于2010年2.07个百分点。
2.上下游价格传导加剧推动“剪刀差”缩小
总体上来看,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波动主要来自于国际油价、铁矿石价格上涨的输入性带动。同时,上下游价格传导加剧也是生产者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比前两轮通胀期内PPI与MPI之间的剪刀差发现,2011年以来二者剪刀差明显缩小(见图3),这表明此轮价格上涨在上下游间的传导加剧,目前企业通过积压利润、提高效率来消化上游价格上涨的空间越来越小。
图3 2003年以来北京PPI和MPI月度走势变化
(三)生活必需品价格全面上涨
1.供应减少与成本上升共助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
2011年以来,在前期气候、瘟疫灾害影响下的供应减少与国际粮价飙升、养殖成本提高、上涨预期加强等因素叠加作用下,北京市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全面上涨,纷纷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高位。以粳米、面粉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全面上涨,25公斤袋装盘锦粳米和古船面粉于年末分别达到113.73元和73.04元,较上年同期上涨分别上涨8.96%和4.0%,再创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