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
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从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 economics)的视野来看,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认为,近代经济发展的特征通常与人均产值的持续增长或者与人口的持续上升相结合。
北京的经济发展从21世纪初期以后的趋势来看,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以及人均GDP均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且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比,波动幅度较小。经济增长率从2001年到2002年均在11.0%以上(见图1),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所回落,但仍然达到11.1%。这一时期,北京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工业。
图1 北京市经济与人口增长变化
2003年北京市工业增长实现增加值1017.3亿元,同比增长1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2%,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2004年北京市经济增长率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2005年则有所下落,但仍保持在11.1%的高增长率。整个“十五”时期,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12.1%,通货膨胀率年平均为1.8%,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处于较低水平。
这一时期,北京经济增长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经济效应有所提高的结果。2001年到2005年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如表1所示,由2.2%逐步下降到1.3%,第二产业由30.8%逐步下降到29.1%,第三产业则由67.01%上升到69.6%。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依托北京的智力资源,企业投资逐步以民营资本为主,投资领域转向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传统的工业、加工制造业也用高新技术来装备,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北京经济的发展。
表1 北京主要人口经济发展指标
“十五”时期,在北京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虽然人口动态处于低出生、低死亡的状态,出生率和死亡率平均分别为6.04‰和5.37‰,自然增长率仅为0.60‰,但由于北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落后地域经济收入的扩大,导致大量外来人口为了寻求就业机会流入北京,使北京的人口增长较快,从2000年的1363.6万人增至2005年的1538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02%,其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的增加。这种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京的经济发展。
2006年以后,北京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2006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3.0%,2007年进一步增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14.5%。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13.7%,通胀率年平均为1.8%,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处于较低的水平。2008年,北京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随后迅速恢复,2009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了10.2%和10.3%的高水平。“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14.4%。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0%,经济增速呈现稳步回落态势。
从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看,2001~2011年期间,推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2001~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6.9%、18.4%和18.8%(见图2),2004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6~2011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年均增长17.3%。从投资行业分布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等项目上,说明投资活动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图2 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趋势
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长的比率)基本上保持在74%左右的高水平,在三次产业中居主导地位。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于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最终需求的增长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等中间产品需求和产量的迅速增长;而中间产品需求和产量的迅速增长又引起了对电力等能源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了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群。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率(GDP增长速度与第三产业贡献率之积)如图3所示,在2001~2006年均为8.7%,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70%以上,2007年又上升到10.9%,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8年以后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率有所下降,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7.5%和6.8%,但仍分别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73.5%和66.0%。
图3 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第三产业拉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