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出口转内销现状分析——分析内外贸一体发展下供应链合作模式的转变
    ——分析内外贸一体发展下供应链合作模式的转变

    作者:马家华 出版时间:2011年05月
    摘要:在中国“十二五”期间,面对内外贸一体内外贸一体化是针对内外贸分割而提出的有关内外贸经营方式、中介协调架构和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商务部,从组织上初步解决了内外贸一体化问题。发展的大趋势,供应链上的成员包括生产商、批发分销商及零售商之间合作和经营模式正发生转变。例如,越来越多的出口生产商透过联盟协作、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等方式,积极发展中国本土销售市场;为更有效连接生产商与零售商,也有批发分销商发挥其桥梁角色,降低内贸交易成本;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新的零售业态应运而生,零供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概述中国在后金融危机的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然后从生产商、批发分销商和零售商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内外贸一体发展下的策略变化,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后金融危机的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一)内部宏观经济环境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作为产业大国,中国企业长期集中产业链低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更暴露经济结构过分依赖贸易和投资等问题。国家领导层深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方可实现持续发展。面对“人口红利”日渐退减、部分省市地方出现“民工荒”现象,国家正积极协助和鼓励企业转型升级、走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较高增值部分,同时,继续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收入与改善收入分配,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政策。

    2.出口退税调整,出口企业压力增加

    从2010年7月中起,中国取消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这是自2008年以来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之后,首次出台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政策。外界普遍预期,长远而言,中国将逐步减少对出口的税务优惠,特别是针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的产品。面对出口退税的调整,加上通胀预期升温、原材料成本大幅提升、用工成本增加、汇率波动等各种不利因素,将增加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并导致毛利水平进一步下跌。为应对此情况,过去集中经营外贸的企业,纷纷开始考虑涉足潜力庞大的内销市场。

    3.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化加速,本销市场庞大

    自1996年起,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为1.3%,高于世界城市化的年均增速0.3%~0.5%。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46.6%,城镇人口有6.22亿。随着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加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创造大量消费需求,并为中国经济带来长远的增长动力。事实上,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9年的12.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逾15%。

    (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1.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未稳固

    尽管全球不少国家的GDP增长回升,可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未稳固,债务危机并未完全消除。近期的经济数据表现参差,欧美两个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态度依然审慎,金融风险还未完全消除,加上各国的退市政策有可能导致投资市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全球各国不断推出贸易保护措施和展开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企业的库存量仍然偏低,订货量少,而且短期订单增多,这显示消费信心未完全恢复,消费市道未全面好转。故此,距全球经济复苏还有一段时间,过去依赖欧美市场的中国出口企业开始思考“两条腿走路”,并关注中国内销市场的发展潜力。

    2.加工贸易带来巨额贸易顺差,带来沉重的外部压力

    2010年,中国一般贸易的进口额为7679.8亿美元,出口额则为7207.3亿美元,已是自2009年连续第二年出现逆差。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来自加工贸易[1],2010年的顺差便为3229亿美元,相当于同年总体顺差规模的1.76倍。来自加工贸易的巨大顺差和外汇,成为不同国家向中国筑起贸易壁垒的理由,贸易伙伴对中国金融改革亦提出更高的要求。故此,国家正逐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减少其占整体出口的比例,以缓和贸易失衡的情况。从企业的角度,尽管近月的外贸情况好转,但经金融危机一役,企业深明必须转变以往依赖出口市场的模式,并采取内外贸兼营的策略,把视线从过去集中“中国制造”和“中国采购”转向“中国销售”。

    1981~2010年中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情况见图1和图2。

    图1 中国加工贸易情况

    图2 中国一般贸易情况

    二 生产商、批发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合作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为适应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特别是在出口转内销的趋势下,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包括制造商、中间商(如批发、经销代理)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出现变化。下文将从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的角度,阐释他们最新的经营策略。

    (一)出口主导的生产商

    1.向上下游两端延伸,提升附加值

    面对“渠道为王”、零售商掌控话语权的形势,部分生产商为摆脱无品牌、无渠道的弱势,开始向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上游延伸:由OEM(委托制造)到ODM(委托设计制造)或OBM(自主品牌)。强势品牌意味着较强的定价及成本转移能力,品牌商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