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
2016年,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卫生强市建设,贯彻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统筹抓好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2017年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将以提升健康服务质量为中心,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健康深圳建设为主线,持续深化医改,加快推进卫生强市、国际化医疗中心建设,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优化生育全程服务管理,实施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市民健康。
一 2016年深圳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回顾
(一)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
一是组织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调整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医疗卫生工作汇报,传达学习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市委深改组专题研究部署深化医改工作。马兴瑞省长、许勤书记、张虎常务副市长、吴以环副市长等领导同志多次调研医疗卫生工作,并对重点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市委市政府对抓好医疗卫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加快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决心空前。
二是政策出台更加具有针对性。瞄准构建广深医疗卫生高地的目标,市政府出台了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印发了推动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强基创优”,市卫生计生委、发改委、财政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管中心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市属医院专家进社区、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等配套文件。强化改革联动,相继出台了医保费用总额管理改革、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3个专项方案,形成了“1+8”政策体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拟定了加快推进医药卫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健康深圳建设行动计划和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报市委市政府审议。
三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市职业病防治院新院启用,萨米国际医疗中心、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新院区主体工程完工,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吉华医院、大鹏医院项目开工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12361”项目纳入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市新增三级医院6家,总数达到31家;新增三甲医院1家,总数达到11家。新增病床3000张。社康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水平全面提高。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是分级诊疗初见成效。制定实施“强基层”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罗湖区试点建立了与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制度。盐田区制定了家庭医生服务规范和流程,对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给予120元/人的财政补助。在全市全面推行“四优先”协同服务。全市社康中心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3.4%,家庭医生服务新增签约人数约80万,总数达到270万。其中,慢性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48.24万人,签约率达到61.3%。
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向国务院医改办提交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经验材料。大力推进罗湖区医改,区属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宝安区、龙岗区分别成立医院集团,福田区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将福田区人民医院委托给中山大学运营管理。全市25家公立医院、1100多种临床常用药品试点开展集团化采购。启动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将分三个阶段调整2610项医疗服务项目,第一阶段已经调整了833项。
三是依法治理有了新突破。出台全国首部医疗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依靠立法优势实现医师执业注册方式、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同效、允许医疗机构限号等诸多创新和突破,为深化医改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四是社会办医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为本市医保参保人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全部纳入财政补助范畴。2016年,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引进、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资助等财政补助达8834万余元。颁发了全国首张医生集团营业执照,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在深圳发起注册成立医生集团。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理流程,全市多点执业备案医师增加至2788名。
(三)卫生强市建设全面启动
一是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积极配合推动中山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校区建设项目。分别与中山大学、德国汉诺威国际医学创新公司签署合作办院协议,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新引进50个高层次医学团队,举办了26场高水平医学学术会议,新建成5家名(中)医诊疗中心。
二是医教研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