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
一 深圳公共住房体系的基本背景
深圳是一个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却是一个土地小市。特区成立30多年来,以GDP年均增长25.80%、建设用地年均消耗28平方公里的速度,完成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2014年全市GDP突破1.60万亿元,财政收入5560亿元,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800万(户籍人口400多万),但是全市土地总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68平方公里。深圳以极其有限的土地空间承载着巨大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3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县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市规划土地管理制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创新中进步,在发展中完善,有力地支撑了深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5年之后,房价高企,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2005年下半年开始,深圳市房价迅速攀升。国家开始加强宏观调控,深圳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坚决执行国家调控政策,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与社保、地税等部门的联动,强化市场监管,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建设。此外,深圳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多层次、多渠道满足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
深圳市公共住房体系的演变,根植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有以下几个基本背景。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并保持中高速增长。特区成立30多年来,GDP年均增长25.80%,2015年GDP达到17500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在全国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近几年仍保持约10%的增长速度,城市现代化程度高,经济转型比较成功,人口与资本聚集能力强,创新驱动基本形成。
二是人口持续增长并以适龄购房人群为主。全市常住人口为11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355万人,实际管理人口则接近2000万人,深圳每平方公里人口高达1万人,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列。2006~2016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由871.1万人增长到1137.89万人,呈逐年净流入的态势。其中,2015年户籍人口370万,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倒挂情况突出。常住人口处于持续净流入状态,“十二五”期间新增常住人口103万人,特别是2015年新增常住人口近60万人,为近8年的最高水平,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人口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其中25~44岁年龄段的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50.75%,适龄购房及住房需求群体庞大。而且,随着产业结构在全国率先转型升级和“补短板”的推进,大量人才还在加速聚集。
三是未来城市建设空间不足。深圳全市土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968平方公里,约为北京的1/8、上海的1/3、广州的1/4,但城市发展较快,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已近“天花板”(建成区面积接近行政区面积的50%,至2020年全市净增建设用地不足8平方公里),且外围没有价格低、供应规模大的郊区(县)来缓冲供求紧张、房价上涨。同时,目前90%的新房供应靠城市更新,但城市更新周期长、难度大,未来居住用地供应紧张的局面难改。
四是住房结构与城市现代化水平不匹配。根据2014年深圳市建筑物普查和住房调查,目前全市住房总面积为5.6亿平方米、总量1041.4万套(间)。其中,全市商品住房、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单位及个人自建房和其他住房共计362万套,仅占全市住房总量的34%,而功能不完善、配套较差的原村民自建房、工业区配套宿舍占全市住房总量的66%,违法建筑(主要是原村民违法自建住房)客观上弥补了政府应承担的公共租赁住房空缺,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见图1)。
图1 深圳市现有住房构成
五是潜在购房需求旺盛。近年来,深圳人口增长加快,目前全市实际管理人口接近2000万,每年人口还在净流入,带来大量潜在的住房需求,加上本市人口结构年轻(平均30岁),入户门槛较低,家庭住房面积小(商品住房套均建筑面积仅89平方米),住房自有率低(住房自有率仅33%),以及在经济结构调整期的资产配置需求增加,首次购房、改善型购房、投资购房等需求比较旺盛。
六是居住成本上升较快,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深圳市房价由2005年的7040元/平方米,上涨至目前55000元/平方米,并带动了商品住宅租金上涨。尤其是近些年,居住成本上升较快,已影响到城市吸引力。与此同时,深圳市城中村解决了70%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但随着近些年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了,较低居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