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6年中国移动舆论场研究报告

    作者:单学刚 朱燕 卢永春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摘要:

    2016年,中国移动舆论场依然是社会舆论生成、发酵的主要阵地,微博用户数持续“回暖”,微信进一步普及,舆情传播价值增强,新闻客户端百家争鸣,依托于客户端的自媒体号兴起,移动直播进入元年,舆情的“外围地带”引起关注。移动舆论场的传播和议题设置呈现出新的特点。依法管网治网、网上群众路线、政务舆情回应、正能量传播等成为年度移动舆论场管理的热词。

    Abstract:

    In 2016,the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ferm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Both Weibo and WeChat attracted more users. The value of public opinion on mobile networks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of news APPs increased. The mobile live video streaming started to bloom,and the “peripheral zon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such as Q & A applications,caused wider concern. The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nd agenda setting showed new features. The words related to the mobile networks governance such as “regulation and governance of intern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online mass line”,“government response to public opinion online”,“spreading positive energy” became popular.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1],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31亿,上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等移动端上网的网民突破6.95亿,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2016年,随着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移动直播等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在很多突发事件和公众议题的舆论生成演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移动舆论场加速成长,仍然是社会舆论发展的最重要平台。

    一 2016年移动舆论场总体特征

    2016年,中国的移动舆论场载体趋于多元,热点转换频繁,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移动舆论场传播载体的发展与演进

    1.微信趋向平台化发展,易形成舆论潜流

    2016年,微信作为移动舆论场信息交互的主要入口,其主体作用已经不容撼动。据2016年微信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已突破8.46亿,比上年同期增长30%,继续保持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的地位,并在2016年表现出平台化趋势,接入各类生活服务。[2]50%的微信用户每天使用微信90分钟,典型用户每日发送信息74次,发送的朋友圈原创内容占65%,每月发送红包28次,人均发送金额为580元。[3]微信将人与社会、行业相连接,构建了平台化的商业形态和服务模式,从一个单纯的社交APP,升级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平台,视频、网购、金融、移动政务、生活服务无所不包。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的2016年年度热点舆情事件TOP20中,微信传播量高于微博的有13件,占比达65%。与微博、BBS等公开的“广场式”舆论场不同,微信是以社交关系为核心的私密性平台,闭环交流机制使信息传递呈现隐性和半隐性的状态,用户对公共治理的“吐槽”更多地下沉到私密的“茶馆式”舆论场中,形成舆论的潜流,需要正视和直面。

    2.微博探索多元化布局,舆情发酵能力重现

    2016年,新浪微博在短视频、直播、网红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2016年1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达3.13亿,90%为移动端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达1.39亿,同比增长都在三成以上。[4]随着用户数量增多,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优势和舆情发酵能力重现: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相关微博阅读数近28亿人次;丽江女游客遭殴打被毁容事件,微博将丽江的旅游乱象问题推向高峰;“南方暴雨”期间,@央广军事、@军报记者及时发文澄清了“救灾战士只啃馒头”等质疑,积极引导涉军舆论……

    同时,微博用户逐渐实现70后、80后向90后、00后的代际更迭,低龄用户增多,使时政类话题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泛娱乐化现象严重,娱乐事件常占据热点话题榜。在微博平台阅读量最高的垂直领域中,“明星”“时尚”“动漫”处于领先位置。“王宝强离婚”占据新浪微博热门话题近半个月,阅读量超过100亿人次,一度冲淡里约奥运会。随着个性化推荐类资讯应用崛起,内容资讯不再稀缺,微博舆论场可能再次面临高端用户流失和话语主导权逐渐被稀释的风险。

    3.移动客户端影响信息获取和传播格局

    2016年,新闻资讯类客户端数量仍在增加,仅上半年用户规模达5.69亿[5],近四成手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渠道为新闻客户端。在各类新闻客户端中,“定制”服务趋于强化,传统由媒体精英过滤信息的传播方式被削弱,网民习惯主导互联网算法,大众文化成为互联网算法的核心。

    主流媒体客户端利用信息生产优势,在整合报道中都使出了“洪荒之力”,仅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开设奥运频道直播重要比赛,还富有创意地策划推出第一个新媒体“号外”,用纸版之“形”,容动态图片之“神”;新华社客户端推出24小时现场报道,《说唱奥运》《里约下午茶》等新媒体栏目超过15个。商业新闻客户端同样重视内容建设,为了弥补新闻采编权限方面的不足,纷纷开通自媒体平台,制定扶持计划,吸引优质内容生产者加入,用户原创内容(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生产形式逐渐普及,在2016年,“头条号”“企鹅号”“一点号”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初具规模。相对传统的专业机构信息生产,UGC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舆论产生和发酵的新动力,如网易号“知道”中一篇质疑陈光标的原创文章引发了舆论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同时,部分客户端盲目追求高速度、快节奏的新闻,缺乏对推送信息的把关能力,标题党、刻意歪曲内容的新闻时有发生;另外“定制”的信息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