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
一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应在幸福、宽容、理解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充分、和谐地发展其个性。
(一)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
其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1996年6月5日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指的是“一个明智政府在城市所有方面全面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的结果,不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社区,在公共事务中都应该给予儿童政治优先权,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其发展计划被简称为CFCI(Creating Child Friendly Cities的缩写)。儿童友好型城市重点关注九大建设板块,分别为儿童公共参与、法律支持框架、全市范围内的儿童政策、每一项儿童权利和对应机制、儿童评估与评价、儿童财政预算、定期全市儿童状况报告、大力宣传儿童权利、为儿童开辟独立的宣传板块。
(二)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特征
2001年,为了充分实施CFCI建设计划,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详细给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一些最基本实施条件和要素,主要有两个特征。
1.空间特征
所有的儿童都能便捷地获得切实的、高质量的、健康的社会基础设施,卫生的生活用水,充足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清洁安全的活动空间。应为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创造安全的环境和空间条件,在这些环境中他们能够自由地获得休闲、学习、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文化表达的机会。
2.非空间特征
地方政府应该确保所有地方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日常管理事务中,始终坚持贯彻儿童利益优先原则。在公平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保护儿童免于自然和社会灾难的危害。儿童有权利参与到关乎他们生活的政策决策中来,有权利获得表达他们意见的机会。给予弱势儿童群体更多关爱,比如父母生活或者工作在街头、从事性行业者、残疾人,又或者家庭困难的儿童。消除因为性别、信仰、社会和经济差异造成的歧视。
综观世界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正在加快发展,据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400多个城市获得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国际秘书处的认证,如伦敦、慕尼黑、布宜诺斯艾利斯、西雅图、哥本哈根等,中国大陆迄今为止仍无一个城市获此殊荣。
二 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探索
2015年底,深圳市常住人口1137.87万人,其中,0~17岁常住人口179.19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5.7%。为了创造和改善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全面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幸福健康成长,深圳市以实施儿童发展纲要规划为抓手,对标国际,采取六项举措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促进儿童规划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其实施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深入理解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大责任和意义
儿童友好型城市内涵不只是一个空间上的课题,更是一个城市系统的构建,包括家庭与学校教育、公共与福利政策、都市功能、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对儿童而言,可以从城市空间和相关政策中保障儿童利益,促进城市儿童福祉事业,建构一个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对城市而言,通过缓解当前因空间弱势而导致的问题,可以促进构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改善城市空间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城市公共政策体系、公平享有公共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源头推动,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重点工作
2015年,深圳市妇联主席马宏在市委常委会听取工青妇汇报会上首次提出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议,被市委常委会采纳,列入市委2016年工作要点。2016年,市妇联抓住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市人大、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以及市发改委对制定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等契机,积极呼吁,推动市委、市政府将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相关内容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由副市长、市妇儿工委主任吴以环同志牵头组织具体实施工作。市政协也将相关提案列为政协领导重点督办提案,共同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三)明确目标,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
2016年5月,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背景及基本要求,市妇儿工委、市妇联先后向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省妇儿工委领导汇报深圳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和思路,获得国家和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