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呈现复苏迹象,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标识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社会形势。然而,仔细地揣摩一下“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个字眼的含义,就会发现,它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绝不仅仅是经济已经触底反弹、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正在转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在经历了为期一年多的金融危机洗礼之后,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危机之前的状态。今天的中国也好,当前的世界也罢,相对于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以及由变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特点,是我们分析、前瞻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的重要立足点和基础所在。
一 过去一年多来的财税操作:一份大致清单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一翼,财税政策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曾有过出色的表现。回过头来仔细盘点一下过去一年多来的扩张性财税操作的具体内容,可能是必要的。
这可以分别从两个预算年度并就“增支”和“减税”两个基本工作线索来说(财政部,2010)。
(一)增加公共支出
先看“增支”。当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调整重大决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时候,在那个预算年度,实施扩张性财税操作时间只有不足两个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政府推出了两项颇具应急性的“增支”举措。
一项是新增安排。即在2008年预算盘子的基础上,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1040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另一项是提前安排。即将原定在2009年安排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支出200亿元提前至2008年安排。两项“增支”合计1240亿元。
进入2009年之后,各项增加支出的举措密集出台,力度进一步加大。
第一,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在上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支出124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5038亿元。连同正常年间安排的公共投资支出,整个2009年的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总额达到9243亿元。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建设(2081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493亿元),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713亿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300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680亿元),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及服务业发展(452亿元),以及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2317亿元)。
第二,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支出。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这四项补贴支出200.4亿元,增长19.4%。除此之外,还分别安排了家电下乡补贴200亿元和汽车下乡补贴50亿元。由此,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对农民的各种补贴支出合计达到1480.8亿元。
第三,增加对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支出。通过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春节前向城乡低保等困难家庭发放一次性补助、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贴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困难群体直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等途径,在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方面投入2208.33亿元。
第四,增加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比如,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加1653.34亿元,增长29.4%。
第五,增加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支出。比如,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461.03亿元,比上年增加297.74亿元,增长25.6%;用于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技改贴息资金支出20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资金支出495亿元;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出96亿元。
(二)实行结构性减税
再看减税。其实,早在2008年1月1日,以实施“两法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新税法为标志,便已经启动了具有减税意义的行动。只不过,最初的减税是作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一部分、以税制改革的名义推出的。在此之后,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以致酿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结构性减税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扩张性财税操作的一个重要工作线索,从而有了进一步的行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