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形势展望

    作者:潘家华 庄贵阳 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摘要:本章主要是对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形势的展望,和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分析。

    迅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优先性议题。2007年,随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的发表,国际气候政治进程达成“巴厘路线图”。国际社会的呼声要求人类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并逐渐成为各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在世界各国都积极朝向低碳经济迈进的同时,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也具有重大的内外驱动力。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面临机遇,更需要迎接挑战。

    一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哥本哈根会议成为各方激烈博弈的大舞台,中国被推上风口浪尖。总体来看,各国普遍认识到,协调气候变化和发展问题,只能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2010年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地方上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已次第展开。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在对外关系、技术创新和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按照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中国的年度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在2007年已跃居全球第一,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而且全球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超过40%源自中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国是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树大招风”,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行动,那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有可能改变,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期望将进一步上升,从而使中国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与日俱增。

    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表示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通过自主的减排行动,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强调的那样,“中国自主宣布的减缓行动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同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一定要实现目标,甚至会做得更好,这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

    尽管中国自主行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起了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但国际社会仍然要求中国作出更多贡献。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有一种观点正在欧美国家扩散,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中国未来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毫无疑问将越来越大。气候领域的纠纷不可避免地将延伸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与其他一些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摩擦将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阻碍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进程。如果说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在减少自身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减少在此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巨大变革与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应用和扩散。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没有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进步离不开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计和现代化进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引发的国家间在政治、经济、贸易、技术等方面激烈竞争形势,成为中国推进技术自主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和重要机遇。中国是大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很好地利用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通过加强技术转移谈判获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