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
妇女参政是中国政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建立了计划经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就是以政治动员统领经济与社会。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动员口号下,妇女被要求全面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形成了基本的结构和参与机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以经济改革为重心的渐进性社会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开始了重大变迁,即由政治事务影响社会逐渐演变为社会事务影响政治,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从政治社会到社会政治的渐进性系统转型。由这一历史性的转型所决定,妇女参政也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变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妇女自身能力的不断加强促成的动员型的妇女参政体制的渐进性转型,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大景观,分析这种转型,对于认识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 政治社会到社会政治转型:妇女参政基本格局的变化
经济改革促成经济结构转型,进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转型,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色。从政治社会到社会政治的转型,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自然结果。
所谓政治社会,主要是指依赖政治手段实施社会各类要素管理的社会。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一种动员程度极高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政府通过政治运动甚至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计划经济的社会就是一种政治社会。
政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位所有制。整个社会以单位为基础,全面整合社会成员,妇女一律被编入到城乡生产单位和政治机构中。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就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推动生产建设。既然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是基本的社会活动内容,那么,政治出身好的妇女和在重体力劳动中特别能吃苦的妇女,就在基层政治参与的体制安排中占据了优势。所以,这一时期,妇女的解放更多地体现为阶级斗争式的政治解放,但是,如果政治出身是地主或富农,即使是妇女,也会被排除在政治解放之外。
在国家体制中,妇女的政治解放促成了妇女的参政政策保障。在国家的各类机构中,一般都为妇女预留了一定比例的职位。这样,政治社会也确立了妇女参政的基本结构。在中高层国家机构中,除了战争年代已经参加革命的女性职业革命家之外,也选拔了一批生产中突出的政治出身好的劳动妇女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这样,政治社会中的妇女参政出现了既在固定的比例结构中,又有固定参与群体的现象。
总体而言,在政治社会的形态下,党和政府以政治事务为核心统领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社会成员无论是在政治事务中,还是在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中都是被安排者,那么,这一时期妇女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就是被动性。在这样的政治社会中,动员体制尽管使妇女有了初步解放,但妇女的参政议政既不是社会内在的发展需求,当然更不可能得到系统的法治保障。
中国改革开放所采取的战略是整个社会围绕经济建设而渐进调整社会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动员体制所支配的物质基础是相当薄弱的。社会产品十分短缺,许多生活必需品相当匮乏,因而需要许多票证来进行物资分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整个国家的财富量剧增,社会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特别动力,票证换成了优惠券,消费者成了真正的主人。市场经济不仅催生了社会财富量的巨大增长,同时,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开始大量出现。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医药安全等问题,随着信息便捷化的发展而日益成为公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有的问题甚至酿成了较大的政治事件。结果,社会问题往往成为政治事务的中心,如“非典”事件甚至成为国际政治问题,北京市政府特别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参与有关的决策过程;而“三聚氰胺”事件则更进一步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冲击。30年的渐进变革逐步达到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型,这一转型的集中表现就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受动员体制支配的政治社会,逐步转化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受社会事务支配的社会政治时代。
所谓社会政治,主要是指依赖社会手段实施社会各类要素管理的社会。如果说政治社会是由政治来主导和规范各类社会行为的话,那么,社会政治恰恰相反,它是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