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
一 2011年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情况
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的提出到2010年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广州城市国际化总体发展水平有了极大提升。2011年,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日益完善,对外交往纵深发展,城市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深。
英国“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2008年首次发布全球国际城市排名,将广州列为Beta级国际城市,在2010年排名中持续将广州与奥克兰、卢森堡、曼彻斯特、西雅图等城市一起列为Beta级别,在其世界城市体系划分中位于中级地位。美国《外交政策》与AT.Kearney咨询公司、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全球国际城市65强(2010年)报告中,广州名列第57位,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经济学人集团下属的Economist-Intelligence Unit最新发布的2012年国际城市排行榜中,广州在120个国际城市中位列第64位。从以上国际权威研究机构发布的排名来看,广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获得了国际社会认同,城市国际化水平已处于全球国际城市坐标体系中的中级位置,广州已经具备了中级国际城市的要素与实力。
(一)经济总量持续突破万亿元,夯实城市国际化实力基础
1.经济总量持续突破万亿元,夯实城市国际化经济基础
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广州经济基础进一步打牢,逐步跻身国际化大城市。2011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保持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三名位置,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303.12亿元,折合1904.86亿美元,[1]与上海、北京、香港、台北、新加坡等国内外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追赶势头足,同比上年增速达11.0%,在几个城市中名列前茅,动力优势明显(见图1)。稳步增强的经济基础是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有力保证。
图1 2011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对比
2.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取得成效,助推城市国际化经济发展。2011年广州城市功能逐步向金融、商贸、信息、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扩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51%,居中国大陆地区各大城市第二位,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60%~80%水准。现代服务业增长强劲,其增加值增速达到12.8%,高于全市GDP增速1.8个百分点。[2]广州初步形成一批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重点建设了一批聚集国际要素的商圈。天河商圈营业面积超15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最大商圈,引入众多国际优质品牌和特色商品;白云新城、番禺新城等成为新兴区域级商业功能区;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年均展览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会展商务活动最活跃区域。整个城市经济结构正向更高层次发展。
3.人均收入水平上新台阶,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地区行列
2011年,广州地区人均(常住人口)GDP达到9.6万元以上,折合14863.44美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34300元,折合5310.5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划分标准已经位列世界中等发达地区行列。[3]城市化率达到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700元以上,五年增幅平均达13.6%,连续4年增速高于城市居民(见图2)。人均收入的提高对城市国际化最具实质意义,对城市现代化质量有关键性提升。
图2 2007~2011年广州城镇及农村人口收入
(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国际化程度提升
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美元量化宽松政策等诸多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广州外向经济模式承受了较大挑战。2011年,广州利用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积极吸引外资,优化外资结构,大力推动国际企业“引进来”,积极鼓励扶持企业“走出去”,使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继续提升。
1.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质量不断优化
一是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开放经济纵深发展。2011年吸收合同外资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42.7亿美元,同比增长7.3%。利用外资签订合同1273份,其中外资直接投资签订合同达到1134份,占比89%。
二是外资质量优化,现代产业国际化程度提升。制造业成为全市合同外资增长的动力(见表1)。实际外资投资制造业占吸收合同外资金额41.55%,电子信息、传统优势制造业9个行业合同外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