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
Keywords: | GuangzhouCity Diplomacy |
城市外交指的是城市及其附属机构、市民等代表城市与其他国家、城市及其附属机构、市民间相互接触,促进和加深理解与交流,构建一种稳定的安全环境,促进双方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1]全球化浪潮催生了以城市为交往主体的城市外交,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各国城市广泛展开国际交往,寻找发展的宝贵机遇,为本地企业和团体实现国际利益争取机会。广州作为我国首先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有利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在扩大对外交往、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近年来,广州城市外交的推进取得了良好成绩,形成了友城交往双边外交、国际组织多边交往、国际盛会提升城市影响,以及深化外事管理推动城市国际化水准等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 友好城市双边外交
(一)友好城市的起源
友好城市是指一个国家的城市与另一个国家的城市之间建立起的联谊与合作关系,西方国家习惯称之为“姐妹城市”(Sister City或Twins City)。友好城市的建立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英国约克郡凯里市的官员出访法国的普瓦市,英国官员看到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城市内断壁颓垣、一片废墟,于是提出两市结好、协助普瓦市重建家园的建议。这是世界上第一对友好城市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友好城市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正式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有组织的国际交往活动。友好城市的建立,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敌对国家政府以及人民的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以发展友谊为目的的城市间的结好形式带来的城市间政治联盟和经济合作具有深远意义,例如欧洲早期友城关系的建立对于今天的欧洲联盟就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奠基作用。
我国友城活动开始于1973年,从天津与日本神户结好开始,到2011年底已有383个城市与129个国家的1270个城市结成了1817对友好城市。[2]友城工作机制为促进我国城市与国外城市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增强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双方共同繁荣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广州友城体系建设概况
通过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与其他国际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是推进城市外交,增进城市间国际经贸、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交流的有利途径。广州实施“友城拓展战略”,在综合考虑城市地位的相称性、交流合作的互补性、地区分布的广泛性、国家交往的均衡性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和地理环境等特点,有计划地选取有利于开展交流合作的城市结为友城。此外,在过去中国对外友协“单个国家、一个友城”的政策下,广州为了与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发展城市友谊,采取了灵活的城市结好方式,在缔结友城关系之外增加了友好合作交流城市,例如在英国,除了友城布里斯托之外,还与伯明翰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关系。
广州市友城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9年。友城建设发展迅速,借助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的良好机遇,广州先后与日本福冈市、美国洛杉矶市等市缔结友城关系。在此期间,友城间交往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由政府或专业团体组成的团体互访与人员互访。
第二阶段:1989~1996年。受政治因素影响,广州城市对外交流处于低迷阶段,友城结好基本停滞,没有发展新的友城。
第三阶段:1996~2004年。友城交往恢复并高速发展。1996年由广州与日本福冈共同组织的第二届亚太城市首脑会议在广州成功召开,为拓展国际城市合作交流带来了新机遇。广州借此积极推进友城建设工作,以接近一年一个城市的速度发展友好城市,先后与韩国光州市、瑞典林雪平市等结为友城关系。其中2004年10月与秘鲁阿雷基帕市结成的友城关系,标志着广州的友城网络全面覆盖了世界六大洲。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友城建设在扩大交往范围的基础上,创新交往形式、纵深交往水平、提高交往规格。这一阶段,一是随着友城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广州市对外影响力的增强,友城高层来访数量和规模频创历史新高;二是配合友城高层代表团的到访,组织策划大型双边、多边的友城交流活动成为亮点和重点;三是配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建设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需要,加强与东盟国家城市交往。
运用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