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
一 俄罗斯:区域一体化视域下的“一带一盟”对接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中国要处理好与已有的一体化组织和域内大国的关系,照顾彼此利益。俄罗斯是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和影响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支点国家和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俄罗斯的态度和立场发生了较大转变,已从最初的猜疑、担心、消极应对转变为肯定、有条件支持和有选择对接。2015年5月8日,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但在精英层和社会上还存在很多不同声音,“隐性”的防范之心与“显性”的奢求之心也同样存在。中俄需要增信释疑,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才能使丝路经济带建设顺利推进。
(一)俄罗斯:区域一体化视域下的“一带一盟”对接
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主导的、在独联体地区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组织,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五国组成,其成立经历了复杂的历程。“欧亚联盟”的概念最早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4年提出,但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凭借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和实力地位,俄罗斯迅速成为推动该进程的领头羊,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欧亚联盟的长期计划。
1.发展进程
苏联解体后第一个10年,俄罗斯虽在力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但由于最初的“甩包袱”政策和自身经济实力的大幅下降,一体化缺少明确目标和动力,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94年独联体12国通过的初级一体化文件——独联体自贸区协定早已名存实亡。世纪之交,在外部大国渗透加强、独联体离心倾向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开始调整对独联体政策,明确提出独联体是其对外政策和地区发展的优先方向,重启一体化进程。200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1995年关税同盟基础上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其目标是在成员国间建立关税同盟和形成共同经济空间,加深经济和人文一体化。2006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2008年退出。除5个成员国外,欧亚经济共同体还包括乌克兰、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三个观察员国。
由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收效甚微,2007年,俄罗斯进行了非正式“裁员”,决定在独联体框架内推进多速度多水平一体化。2007年10月,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成立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并建立了关税同盟委员会作为唯一的常设监督机构。2009年11月,俄白哈三国元首签署了包括《关税同盟海关法典》在内的9个基础性文件。2010年1月1日,关税同盟正式运行,三国建立了共同的对外关税,其中包括通过针对第三国的共同贸易政策,取消同盟内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实现同盟内商品的自由流动。关税同盟成为欧亚经济共同体内更小范围的一体化,由于运行阻力变小,成果开始显现。
关税同盟运行一年后,2011年1月1日即完成向更高一级的一体化模式——统一经济空间的过渡。统一经济空间以欧盟的《申根协议》为蓝本,在诸多领域实行协调的政策和行动,其与关税同盟的主要区别在于,除货物自由流动外,成员国还将实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等的自由流动。统一经济空间不只是实现贸易一体化,而且要实现生产一体化,还将包括构建统一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等。2012年1月1日,超国家司法结构——欧亚经济联盟法院开始运行,2012年2月2日,超国家机构——欧亚经济委员会取代关税同盟委员会开始运作。
2014年5月29日,俄白哈三国元首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条约于2015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条约界定,欧亚经济联盟是区域一体化国际组织,拥有国际法主体地位。欧亚经济联盟与独联体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欧亚经济联盟坚持开放性原则,欢迎其他伙伴参与,优先欢迎独联体内的国家参加。俄白哈三国承诺将在2025年前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力争协同在能源、加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主要经济行业的政策,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覆盖2000万平方公里、拥有1.7亿人口、GDP总量近3万亿美元的统一大市场。预计随着市场规模相应扩大,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