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应抓住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新机制和新模式,实现跨越发展的既定目标。
一 山西资源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新机遇
(一)资源性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带来新契机
“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转型综改试验区”)是我国新阶段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发展模式和新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2010年山西省成为国家第九个综改试验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根据中央要求,山西省将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长期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两大支撑是循环化和高端化。循环是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式,要就地转化、循环使用;抓高端,就是要对标一流,并在环保产业以及围绕煤展开的装备制造业、物流产业链、煤炭资本形成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比较优势。山西资源型地区要以“转型综改试验区”为新契机,把山西建成现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园区。
(二)国家经济主导战略转变带来新需求
全球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引发社会新需求,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及催生新兴产业,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积极寻求振兴经济的新途径和新引擎,努力抢占新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山西省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节能环保攻坚期、新技术革命成长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一方面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另一方面要努力发展反映我国需求变化和消费结构改变以及国际社会在信息、气候、节能环保、新能源、制造业等国家未来新的主导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应抓住国家经济主导战略转变带来的新需求,培育壮大循环经济新兴产业,推动山西经济向高端化迈进。
(三)实施“新山西”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
山西省在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具有结构单一、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据相关统计,山西2/3的县单元水资源超载;1/2的县单元土地资源超载;生态赤字是全国的5倍;万元GDP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采煤形成的采空区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国土面积的1/8。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消费模式决定了山西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新山西”是山西省顺应时代潮流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要以循环经济作为“新山西”转型跨越的切入点,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二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评析
山西省的循环经济实践与全国同步,主要起步于“十一五”期间。2005~2007年先后有六个单位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2007年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2010年成为全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循环经济统计的省份,确立了4个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69家省级试点单位启动。
(一)循环经济定量评估方法
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以《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目标为依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总体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循环经济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型评语采用100分制,小于60分为“差”,60~70分为“较差”,70~80分为“中”,80~90分为“较好”,90~100分为“好”。
(二)综合评估结论与原因分析
经过测算,综合评判得92分,评语等级为“好”。其中,“优良指标”(d>1)有11项,占14项指标总数的78.6%;“一般指标”(1>d>0)有2项,占16.7%;1项指标,d=1。这表明,到2010年,有2项指标距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分别为煤层气(瓦斯)抽采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