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规划规定示范区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示范区功能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这是安徽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全省上下高度重视,预计加速示范区发展是未来安徽工业化路径的主要选择。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作为竞争主体,在承接外商直接投资(FDI)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流入本地区而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流入过程中体现出来,是各城市在承接产业过程中自身具备的要素优势的综合体现。
一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一)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数据可得性及系统性原则,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目标要求,能反映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因素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避免指标之间出现重叠、交叉,从而使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指标体系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为了正确评价示范区内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参考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选择了5组与承接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的一级指标参数,分别为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生产要素供应现状、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开放程度。由于示范区面积9市2县在中观层面上存在种种差异,而企业关注的正是这种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寻求最优承接地转移投资是企业转移生产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考虑范围仅限于中观层面的5个一级参数。
(二)指标体系的有关说明
一级参数既要符合经济学和企业发展理论,也要有现实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一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这5组一级指标参数较为全面地代表了承接地投资总体竞争力。用于评价示范区内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可以归入表1。此外,六安市仅金安区和舒城县列入了示范区,但是现有统计数据尚未单列以上2个县市,因此,在分析六安时均以六安全市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有关数据也以全市数据为基础。
表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评价体系
续表
(三)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计量方法及其简介
本指标体系涉及20个二级指标,指标单位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取适当的计量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这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择的20个二级指标参数进行二次处理。具体办法是,首先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各城市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其次再以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二次评价,最终得分最高的城市竞争力最强,依次类推。
主成分分析法是由皮尔逊(Pearson)首先引入的,后来经霍特林(Hotelling)发展,是一种将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常主成分分析由几个基本步骤构成,一是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不同;二是求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与累积方差贡献率;三是确定主分量,依据特征值方差大于1或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个数;四是用原指标的线性组合来求各因子得分;五是计算综合得分,以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权,由各载荷因子的线性组合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为F=(w1F1+w2F2+…+wmFm)/(w1+w2+…+wm)此处wi为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限于篇幅具体计算过程从略。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剔除多指标中无效信息,在保留原始指标中有效信息的同时,降低指标个数,通过简化指标数量,对被评价标的排名,比较被评价标的的竞争力。文章利用SPSS15计量软件完成以上转换过程,由于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无单独数据,故在评价时以六安全市为标的进行分析。
二 指标体系评价分析结果
按照以上思路,对皖江城市带的10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皖江城市带十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综合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