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
一 郑州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角度看,“二战”以来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轻工、纺织和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通过三轮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主要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生产链条上下游紧密联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进一步融合。
从国内角度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政策、区位与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承接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正面临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促使世界各国设计有效的制度安排调整产业结构,以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而历经十多年的成长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受国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竞争加剧的影响,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目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推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晋东南、冀南、皖西北、鲁西南等周边地区,是一个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对支撑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市地处中部地区“两纵两横经济带”、京广与陇海两大经济带的交会处,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因此,郑州必须率先加快发展,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成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之一。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对郑州发展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郑州在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强化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郑州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心作用,增强省会中心城市辐射作用。郑州市委九届二十次全会指出: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形成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使郑州真正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发展速度、增长质量和综合效益居于全省和中西部地区前列的目标,成为中原经济区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结合郑州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为主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打造具有区域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发挥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具体体现。建设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示范区可以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极,推动郑州市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腾飞,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宝贵经验。
二 郑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一)郑州市产业发展现状
1.三次产业结构
郑州市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近年来波动不大,而且今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在持续增长的同时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