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
一 引言
北京作为国际性超大型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的密集,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伴随着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城市脆弱性越发明显。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北京西靠太行山脉,北傍燕山,东边与渤海相望,南面是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气象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突发灾害事件不断,特别是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给北京市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整体而言,北京市的突发事件以非自然因素为主,呈现灾害种类多且连发性强、危害程度高、处置协调难度大等特点。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生产安全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旅游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等频发;传染病、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城乡差距扩大、房屋拆迁等社会经济问题孕育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引发重大的突发性安全事故,如校园安全稳定事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等。而这些突发性事件往往并不是单独发生,常常和其他灾害或灾难性事件并发或者连发,形成灾害链,或衍生出次生灾害,进一步放大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对社会秩序和城市安定等构成严重威胁。北京地区拥有大量的流动人口,驻扎了较多的中央单位、涉外机构,人员和机构情况复杂,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的难度较大。
本报告基于北京市的历年数据,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四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分析北京市公共安全概况,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评估,进而判别城市公共安全等级;通过对北京市居民的城市公共安全的认知调查,详细地分析了北京市居民的公共安全认知和公共安全意识。
二 北京市城市公共安全概况
(一)自然灾害
北京市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较为复杂,具有灾害类型多、频次高、损失大等特点,主要包括高温、(暴雨)洪涝、大风、寒潮等气象灾害以及地质、地震灾害、生物灾害等常见的自然灾害(见表1)。
表1 北京市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别
1.气象灾害
受到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北京的气象灾害频发、突发和局地性强等明显特点(据统计,北京70%的自然灾害为气象类灾害)。此外,还表现为种类多样、季节性明显等特点。其中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大风、(暴雨)洪涝、高温、沙尘暴、雷电、暴雪和寒潮七类,这些灾害性天气常引发一种或多种的次生灾害或形成灾害链,对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洪涝
北京地区洪涝灾害可细分为流域性洪水、山区山洪泥石流、城区内涝以及伴随性的次生灾害,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流域性大洪水发生概率小、灾害威胁大;(2)山洪泥石流频发,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3)集中性强降水引发内涝,次生灾害多发。
北京市暴雨洪涝形成主要原因有:一是永定河决堤,导致洪水侵袭沿河流域的城镇。但是由于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永定河的防洪工程得到加强,发生可能性已大大减小;二是大雨普降,而城市的排水能力不足导致严重的内涝灾害的发生,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有极大的影响;三是强雷阵雨、暴雨,超强的短时降水致使局部低洼区域积水,进而导致局部地区的交通阻断、停电或危房倒塌等危害。
随着北京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面硬化面积迅速增加。北京市的中心地区的地面硬化面积已超过了市中心总面积的80%,而绿化透水和水面的总面积已低于20%,地面降水径流系数在0.6以上,即降水中有60%的水量积聚于低洼不透水的地区,极易形成内涝灾害(特别是高密度的建筑区)。
2015年,北京市防汛办发布的城区道路63个易积水点,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市城区63个易积水点分布
据历史资料分析得,北京近五十多年来共发生了近八百次较大型的旱涝灾害,且干旱和洪涝交替频繁,包括洪涝灾害387次和干旱灾害407次。
洪涝灾害给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并且对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重大的威胁。2012年7月21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暴雨造成房山区的山洪暴发。据统计,该次(暴雨)洪涝造成北京市190万人受灾(其中,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