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
一 前言
重庆市作为我国直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内地交通的枢纽。随着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和财富不断向中心区聚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全市的资源环境和公共设施等面临着巨大压力,城市公共安全管控也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出现环境破坏、社会不安等恶劣的影响。近年来,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各相关部门已结合部门处置的工作范畴制定了相应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在完善防灾减灾应急设施、应急队伍建设和安全宣传教育等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截至2016年,重庆市共有26个社区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总体而言,在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报告基于重庆市的历年数据,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四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分析城市的公共安全概况;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评估,进而判别城市公共安全等级;最后,通过对重庆市居民的城市公共安全认知调查,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居民的公共安全认知和公共安全意识。
二 重庆市公共安全概况
(一)自然灾害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繁;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极端天气类型多样,气象类灾害频繁。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重庆市几乎每年都发生干旱灾害、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给重庆市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诱发其他事故灾害的发生,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等。据统计,2015年,重庆市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410次,34个区县(自治县)及万盛经开区普遍受灾,受灾人口约为193.92万人,因灾死亡和失踪3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4.24千公顷,绝收面积9.4千公顷;倒塌房屋0.93万间,损坏房屋3.93万间;因灾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2.16亿元。
1.气象灾害
气象类灾害是重庆市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对重庆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影响,重庆市天气复杂多变,干旱多暴雨,高温、低温、冰雹、大风、雾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给重庆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如:2006年特大高温热浪及干旱;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
2015年重庆市气候特征是: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气象干旱整体偏轻,连阴雨接近常年,强降温过程偏少,降水与日照时数与往年基本持平(见表1)。
表1 重庆市近年天气气候情况(2011~2015年)
干旱是重庆市的主要气象灾害。重庆位于“中国伏旱区”,常年有干旱灾害发生。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并且后果较为严重。按季节划分,干旱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春旱无明显高发区,西部的大足、永川和荣昌,东北部的云阳和巫溪春旱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达到20%。夏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在西部的荣昌、永川、大足、潼南、铜梁、江津以及东北部的开县、巫山、城口、巫溪,在30%以上,其中巫溪的夏旱发生最为频繁,达到43%。伏旱发生频率都比较高,大部分地区的发生频率在50%以上,长江沿江地区是伏旱频率高值区,发生频率多在70%以上,尤其是潼南、涪陵和巫山的发生频率在90%以上。秋旱发生频率在东北部的云阳、巫溪和巫山,东南部的武隆、黔江、彭水、酉阳和秀山,以及西部潼南和荣昌相对较高,达到30%以上,其中频率最高的是云阳,达43%。而重庆中北部地区的秋旱发生频率较低,均在20%以下。发生冬旱的频率相对较小,除东北部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冬旱发生频率都在10%以下,云阳的发生频率相对最高,为23%。
重庆是全国高温多发地区之一,尤其是沿江河谷地区是暑热天气的多发区,其中有三个相对高发区,分别为东北部的巫山、巫溪一带,中部的涪陵、丰都附近地区,以綦江为中心的西部偏南的沿江地区。全年42%的高温都出现于8月。高温使得人体感觉不适,发生中暑等疾病,制冷耗能负荷高,气象火险等级处于高位。
暴雨洪涝也是重庆市的多发灾害,平均每年有6~9次区域性暴雨灾害发生,局部地区在汛期有10~1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甚至引发洪涝灾害。5~9月是暴雨多发期,占全年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