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一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内涵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属于区域竞争力范畴,是宏观层次的竞争力,比国家竞争力的区域尺度小,比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尺度大,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是多因素的协同作用,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作用的目标导向性,强化资源环境的支撑作用和科教文化的动力作用,以及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反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教、文化、民生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及产生的区域竞争优势。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较,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绩效、不断促进地区繁荣和提升国民福祉的能力,是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衡量区域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尺。具有以下内涵:①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首先包含经济发展竞争力,经济发展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②资源环境约束是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考虑资源环境限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应有之义;③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地区经济生产率和社会发展绩效,主要依靠科教文化等内生动力驱动;④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区域繁荣和提高居民福祉,社会保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途径;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是区域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绩效、促进地区繁荣、提升居民福祉的一种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的能力。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科教文化竞争力和民生保障竞争力的函数,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F(经济发展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科教文化竞争力,民生保障竞争力)
图1 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估框架
(二)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三)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方法
中部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是分项竞争力的加权组合,是各维度竞争力的加权合成,是众多评价指标的协同集成。在进行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的动态比较分析时采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进行2006~2010年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位次排序和分析解释。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和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加法模型对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某省全部指标的标准化值进行分层加权计算,得到中部各省经济社会竞争力总得分。
式中,Fa是经济社会竞争力,wb是分项竞争力权重,wc是各维度权重,wd是指标权重。表示中部各省;b表示分项竞争力;c表示维度数;d表示指标数。
在计算各省区经济社会分项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基础上,按各竞争力指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到各省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相对位置。
(四)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结果
表2 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得分
表3 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排序
1.经济发展竞争力
2006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南0.559,湖北0.484,安徽0.392,湖南0.357,山西0.353,江西0.325。2010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北0.611,安徽0.510,湖南0.466,江西0.452,河南0.407,山西0.398。可见,湖北、安徽两省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在中部六省中一直是较高的,而山西和江西则较低。
再从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视角来看,2006~2010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整体有较大幅度提升。除河南是负增长之外,其余五省都呈两位数正增长。尤以江西省增长最快,在六省排序前移两位。
从规模维度来看:2006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的规模维度得分河南第一,得分为0.830;湖北第二,得分为0.618。江西和安徽得分最低,分别为0.147和0.263,2006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省际差距较大。2010年,规模维度得分河南排名仍为第一,其经济规模维度得分值为0.819,湖北次之,随后依次是湖南、安徽、山西和江西。尽管经济发展规模的省际差距仍然较大,但和2006年相比,这种差距略有减小。
从速度维度来看:2006年,发展最快的是河南,得分为0.544;其次是江西,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