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部地区城市统计年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运用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所有设区市2006年与2010年城市竞争力进行量化计算,并对中部地区城市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 各类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1.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活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选用指标体系中的第1~7项指标,利用基于E-TOPSIS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城市2006年、2010年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排名及排名变化值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竞争力方面,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中部六省地区省会城市2006年中部地区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武汉市(0.8109,第一位)、郑州市(0.6510,第二位)、长沙市(0.6493,第三位)、南昌市(0.5287,第四位)、合肥市(0.5194,第五位)、太原市(0.5152,第六位);
表1 中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结果
续表
2010年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武汉市(0.7629,第一位)、长沙市(0.7043,第二位)、郑州市(0.6962,第三位)、合肥市(0.6263,第四位)、南昌市(0.5155,第五位)、太原市(0.4663,第九位)。同时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中部城市总排名的前六位基本为各省省会城市;然而在2010年中部城市总排名的前六位有五个发生变化,其中郑州由第二滑至第三,长沙由第三升至第二,南昌由第四滑至第五,合肥由第五升至第四,太原由第六滑至第九,而安徽省芜湖市进入前六位。至此安徽省虽然有较多城市名次降低,但在2010年却有2个城市进入了前六位。
(2)在2006年,中部地区排名第一位至第二十位的城市依次为:武汉、郑州、长沙、南昌、合肥、太原、马鞍山、洛阳、铜陵、吕梁、株洲、芜湖、焦作、新余、三门峡、阳泉、临汾、黄石、晋城、平顶山。其中,排名前20的城市,山西省占5个,安徽省占4个,江西省占2个,河南省占5个,湖北省占2个,湖南省占2个。
在2010年,中部地区排名第一位至第二十位的城市依次为:武汉(0)、长沙(+1)、郑州(-1)、合肥(+1)、南昌(-1)、芜湖(+6)、铜陵(+2)、马鞍山(-1)、太原(-3)、洛阳(-2)、新余(+3)、吕梁(-2)、宜昌(+9)、三门峡(+1)、阳泉(+1)、焦作(-3)、朔州(+4)、株洲(-7)、晋城(0)、长治(+4)。其中,排名前20的城市,山西省占6个,安徽省占4个,江西省占2个,河南省占4个,湖北省占2个,湖南省占2个。从2006年与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城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是在2010年中有3个城市排在20名以外,分别为临汾市(第二十三位,相比2006年下降6位)、黄石市(第二十二位,相比2006年下降4位)、平顶山市(第三十一位,相比2006年下降11位)。
(3)在2006年,中部地区倒数第1位至第10位的城市依次为:宿州、亳州、黄冈、荆州、邵阳、阜阳、永州、周口、驻马店、益阳。其中,排名后10名的城市,安徽省占3个,河南省占2个,湖北省占2个,湖南省占3个。值得注意的是,在排名后10名的城市中,没有江西省城市和山西省城市。
在2010年,中部地区倒数第一位至第十位的城市依次为:宿州(0)、驻马店(-7)、亳州(+1)、阜阳(-2)、周口(-3)、荆州(+2)、商丘(-6)、黄冈(+5)、信阳(-14)、六安(-5)。其中,排名后10名的城市,安徽省占4个,河南省占4个,湖北省占2个。值得注意的是,在排名后10名的城市中,没有山西省、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城市;且江西省和山西省是中部六省中在2006年与2010年中均无排名后10名城市的省份。
(4)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竞争力方面,2006年与2010年山西省各城市竞争力平均水平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2.资源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个城市资源环境状况主要包括人口、资源及环境方面,是衡量一个地区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基础。选用指标体系中的第8~12项指标,利用基于E-TOPSIS的静态综合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城市2006年、2010年资源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排名及排名变化值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资源环境竞争力方面,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中部六省地区省会城市2006年中部地区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