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一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区域的内涵
在区域经济学中,所谓“区域”是指动态的有机整体,不是任意划定的一个地表空间,经济学中的“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从上述定义来看,区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的系统组成,是对区域内涵的主体把握。经济学中的区域是由地域构成和产业构成的有机系统,就产业构成而言,区域是一个充满物质内容的经济实体,是由多种产业组合而成的地域单元,各产业相互联系、互为制约。陈才(2001)系统阐述了经济区域诸物质内容的相互关系,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由三个层次构成,核心部分为中心城市,包括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第二、第三产业),向外一层为城郊地区(小城镇),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最外围的是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发展农业经济。基于此,以中部地区的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这对于中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产业竞争力
1.竞争力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国家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把竞争力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提出来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到决定竞争力因素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竞争力的概念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就经济方面的竞争力而言,目前学术界的定义尚未统一,不同机构、不同组织和不同决策者对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在查阅了多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金昌教授的竞争力含义,对竞争力给出以下定义:竞争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主体为追求若干竞争对象而表现出的实力。从这一定义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的角度为竞争过程,即竞争实力是通过竞争主体的对比、竞争而产生出来的;第二个含义是对于竞争主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的,竞争主体通过竞争而表现出一定的实力和较好的素质;第三个含义是相对于竞争对象来说,即竞争力表现为对竞争对象的一种吸引力、获取力;第四个含义则是竞争结果,即竞争力可以使竞争主体达到其竞争的目的,或者通过竞争获得某种收益。
基于上述定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竞争力含义应该涵盖竞争主体、竞争对象(资源和市场)、市场竞争、竞争主体能力、竞争结果等多方面,因此,竞争力是某一特定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凭借自身能力,能够有效吸引和占有资源、市场,并最终获得市场份额和经济利润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
2.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源于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际竞争力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创造国家财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实力。通常,国际竞争力须融入具体产业进行评价研究,因此,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在1994年出版的全球最具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报告——《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国生产产品的能力、占领国际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
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他从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的涵义。从影响和决定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波特认为,一国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宏观环境,其能够使该国企业具有竞争的优势。具体来讲,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有一国的资源禀赋、国民需求、关联性产业的发展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意图、结构规模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辅助性的因素,如政府和机会,这两大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企业竞争的基本商业环境。从这一点出发,波特教授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为,一国在全球自由贸易的环境下(不存在贸易壁垒等约束性条件),在相对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方面,向全球市场提供更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达到持续获利的竞争实力,该定义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类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国内学者也从诸多方面给出了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裴长洪博士同波特教授的理论具有一脉相承之处,其也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方面来说明产业竞争力,认为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一般的市场绝对优势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