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
“金砖四国”(BRIC)这一概念源于2001年高盛经济学家Jim O’Neil的研究报告,其预测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将在21世纪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使得金砖国家备受关注,尤其是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2009年6月,“金砖四国”领导人齐聚俄罗斯叶卡捷琳堡进行首次会晤,并形成每年轮流举办金砖峰会的合作机制。2010年12月,金砖国家实现第一次扩容,吸纳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涵盖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的“金砖五国”代表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逐步走向更加务实的新阶段,并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能源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中坚力量。金砖合作机制不仅推动了金砖各国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开启了南南合作的新篇章,金砖合作机制同时也架起了与发达国家沟通的桥梁,代表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声音与利益诉求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一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2009年至2016年共举办了八届金砖峰会,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随之不断深化,合作深化的基础为金砖各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合作深化的动因为各国利益诉求的相似性,合作深化集中表现为金砖峰会影响力逐步增强并走向务实发展阶段。
(一)金砖国家合作基础为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21世纪世界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1]。根据2016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的数据测算,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出现大幅提升,而同期以G7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占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按市场汇率计算,金砖国家GDP占比从2000年的8.21%增至2016年的22.5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GDP占比从2000年的18.82%增至2016年的31.58%(见表1)。
表1 世界主要经济体占全球GDP比重
金砖国家的国土面积约占全球的30%,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上,金砖国家在2008~2015年全球经济增量中贡献率更是高达69.48%,同期G7的贡献率仅为10.28%。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分别是南美洲、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南亚、东亚和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它们不仅在各自所在的区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且也代表了这些地区其他国家的利益。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使得金砖国家的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二)金砖国家合作深化源于利益诉求的相似性
金砖合作机制源于金砖各国利益诉求的相似性,金砖国家处于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有进一步提升本国经济的诉求;有突破地域、深度参与全球化的诉求;有提升国际制度性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
第一,金砖各国处于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拥有继续提升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增长结构的现实要求。如表1所示,虽然金砖各国的GDP总量排名都比较靠前(南非排名第34位,较为靠后),但人均排名均处于中下游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均相对较低。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的排名统计,金砖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水平处于中上水平(巴西排名第81位,较为靠后),但金融发展指数整体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表2)。
表2 金砖国家在全球主要指数排名
第二,金砖各国寻求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曾有多次国际经济合作的历史,但金砖合作机制首次实现了跨区域经济合作,为南南合作开启了新篇章。在拉美地区建有南方共同市场(1991年)、南美洲国家联盟(2004年)等;在亚太地区建有上海合作组织(1996年)、东盟“10+3”合作机制(1997年)等;在南亚地区则建有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985年)、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1995年)等;在欧亚地区建有欧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以及计划中的欧亚联盟(2015年)等;在非洲地区存在包括非洲联盟(2002年)在内的多个区域性经济共同体[2]。一方面,随着经济开放度和经济实力的上升,仅停留在区域性的合作机制显然无法满足金砖国家对于全球性或跨区域的切实诉求;另一方面,原有的这些区域性合作机制的存在是金砖国家合作可以成为南南合作桥梁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增强了金砖国家的发言权和国际影响力。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