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本质特征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新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该读本中的论述着重强调了共享发展的四个本质特征:共享主体的全民性、共性内容的全面性、共享发展的参与性和共享过程的渐进性[1]。
一 共享主体的全民性
当今社会,“发展是手段,共享是目的”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说明人民是共享的主体,共享的主体应该包括全体城乡居民,不分年龄、地域、性别、信仰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人民创造发展成果,发展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所有社会成员的获得感,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社会成员的福祉。
二 共享内容的全面性
共享发展,共享的是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的成果,应具有全面性。党的十八大报告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因此,全体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就应该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任俊华对如何实现五大建设中的共享进行了细分:经济共享,包括个人主动共享和国家参与分配;政治共享,需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以及进一步推进人民当家做主;文化共享,需要人民在文化共建基础上培养共享意识并实际形成共享行动;社会共享,需要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努力;生态共享,需要达成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享关系[3]。赵振华认为共享的内容既包括狭义的发展成果(即经济发展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包括广义的发展成果(即政治发展成果,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文化发展成果,让亿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享受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教育,实现住有所居;生态文明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4]。
三 共享发展的参与性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致力构建的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新理念。人人共享的一个前提就是在共享建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不是等着被施舍、被照顾。“共享”源于“共建”,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可能实现在发展成果上的人人共享[5]。参与是共享的逻辑起点,没有参与就没有共享。只有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过程,才有权力分享发展成果。左鹏认为共建与共享是实现共享发展、保证全体人民都能实现利益分配的两个先决条件,即只有保证全体人民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和热情参与建设,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分享发展成果,同时也应防止人民群众不能共享共同创造的发展成果[6]。共享要通过共建来实现,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创造出丰富的发展成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