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
都市圈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Gottmann)于1957年首次提出。目前,国外对这样一种城市空间组织的称谓不尽相同,欧美称为“Metropolitan Area”,日本称之为大都市圈、大都市地域、大都市广域圈等。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都市圈理论,虽然概念颇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都将城市经济圈定义为: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内在经济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旅游业的竞争已从过去单一的景点、景区竞争,发展到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直至目前的区域竞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下,以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职能分工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与之相应的结果是全世界各大旅游都市圈的形成。2003年,“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长三角旅游都市圈率先崛起,随后出现了“京津翼”“珠三角”等大型区域旅游都市圈。根据预测,我国到203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时候,将有可能形成20个左右的都市圈,每个都市圈都是由十几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加入旅游都市圈将成为未来一个城市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法则。游离于都市圈之外的城市就如同离开象群的孤儿,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1997年,Heywood对大多伦多(Greater Toronto)、温哥华(Vancouver)、大西雅图(Greater Seattle)、波特兰都市圈(Metropolitan Portland)和奥克兰都市区(the Auckland Region)五个世界新兴的大都市圈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21世纪都市圈必须在人口、空间、环境、经济、社会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实行一体化模式。虽然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成果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但都市圈旅游一体化(Integrat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etropolitan Regions)还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国内区域旅游一体化最早是在政府推动下的实践行为,随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李晓光(2005)认为,旅游一体化的实质是一种竞合模式,是指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研究”课题组(2009)认为,旅游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平等协商彼此间达成旅游联盟,利用区域共同市场逐步消除旅游生产要素流动障碍,实现旅游产业专业分工和规模经济的渐进过程。从静态角度看,旅游一体化是全要素协同的一种状态,包括旅游者、旅游产品、旅游资金、旅游技术、旅游服务、旅游劳动力、旅游交通、旅游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表现为统一的旅游大市场。
都市圈旅游一体化,是指位于同一个都市圈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城市,通过条约或合同形式,实行某种形式的旅游联合,建立起超目的地的旅游决策和管理机构,制定共同的政策措施,实施共同的行为准则,规定较为具体的共同目标,实现成员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在本地区内自由流动,促进地区性的专业分工,从而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增强都市圈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旅游专业委员会根据杭州都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拓、信息共享、品牌共塑、人才共育、产业共兴”的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
一 杭州都市圈旅游合作概况
杭州都市圈是以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为中心,由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城市组成。位于浙江省北端、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相邻,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占浙江省总面积的33.97%。
(一)杭州都市圈概况及旅游资源分析
从经济社会角度来看,2011年末杭州都市圈总人口达到了1917.91万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4389.92亿元,占浙江省生产总值(GDP)的45.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750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0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798元。杭州都市圈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在浙江省内甚至全国范围内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是杭州都市圈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与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国内其他都市圈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
杭州都市圈内旅游资源总量多,分布密集;资源的平均品质高,优良级旅游资源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