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民族地区总人口3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9%,而全省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甘肃民族地区辖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近40%。2013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三年,甘肃民族地区按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围绕着把甘肃建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在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扶贫力度,改善社会管理,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甘肃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3~2014年度,甘肃民族地区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和争取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所以,在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方面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这里以两个自治州为例。临夏回族自治州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77亿元,同比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128.7亿元,同比增长56.4%;大口径财政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25.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957元,同比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9元,同比增长21.9%,基本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许多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快车道。[1]甘南藏族自治州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2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44亿元,增长19.2%,增速高于预设目标2.2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9%;非公经济增加值增幅达15.36%;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8.9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29%。
(二)大量释放剩余劳动力,劳务经济蓬勃发展
在10年内甘肃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被控制在7‰以内,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民族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5‰,再加上甘肃民族地区人口的生态承载量大,民族地区通过搭建平台促就业、以项目带动抓就业、开辟劳务基地等方式向外输送劳动力,满足了外地的劳务人员需求,也发展了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临夏回族自治州2013年前5个月共输转城乡劳动力40.6707万人(省内21.87万人,占输转总数的53.3%;省外18.8万人,占输转总数的46.7%。从事第一产业9.5748万人,占输转总数的23.5%;第二产业15.491万人,占输转总数的38%;第三产业15.6049万人,占输转总数的38.5%),其中组织输转20.1631万人,占输转总数的49.5%,自谋输转20.4685万人;境外就业391人;完成劳务培训11.04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1619亿元,占省(州)计划52亿元的46.5%。[2]张家川县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劳务领域、建立劳务基地、创建劳务品牌、完善工作措施,张家川县劳务输出工作连年跃上新台阶,每年都有新进步。
(三)优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013年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各类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全面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临夏回族自治州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州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其中的一个主要举措就是从2014年开始,将免除全州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费用,这样就把义务教育向上延伸到高中;并拟向下逐步延伸到幼儿园。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各级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唯一一个没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区,面对高等教育落后的现状,2013年该地积极和西北民族大学接洽,希望通过国家民委、教育部的支持,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设立西北民族大学分校。另外,甘南藏族自治州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使“双语”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不仅为传承文化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现实中也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和适用人才,促进了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为了积极探索甘肃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路子,基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计划从2014年开始,开展“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出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