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一 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甘肃省城镇化现状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甘肃,具有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国家快速工业化和建设大西北的历史进程,甘肃省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正式拉开帷幕,而当时的兰州则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城市之一,为支援西北建设搬迁而来的兰炼、兰化等大型国企为甘肃的城镇化奠定了最初的产业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初始动力。经历了特殊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的停滞和徘徊之后,甘肃省的城镇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而不断加速。截至2012年底,甘肃省共有16个设市城市、65个县城和464个建制镇[1]。全省城镇人口也由2000年的613.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998.80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从24.01%提高至2012年的38.75%,13年间增加了14.74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甘肃省2000~2012年人口城镇化数据
(二)甘肃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综合功能不健全
虽然从2000年开始,甘肃城镇化率每年都在提升,但与全国同期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并且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甘肃城镇化率在2000~2009年这10年间,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已从12.2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13.95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甘肃省与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
对于甘肃城镇化而言,除了发展的基础条件欠缺等问题外,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增速缓慢的困境。甘肃省绝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甘肃城镇化综合水平在城镇人均道路铺装面积、自来水普及率、人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以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方面均落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此外,在16个设市城市中,仅有省会兰州的城市综合功能较为健全,其他城市则多为资源型城市或地区行政中心,功能结构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城市应有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2.城镇结构体系不合理,城镇化发展地区不平衡
2009年,甘肃省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比例为1∶1∶4∶10[2]。从省域范围看,河西地区人口总量小,城市密度大,城镇化水平高。河西地区有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5个地级市和敦煌、玉门2个县级市,还有13个县城和227个小城镇。但河西地区资源型城市比重大(有金昌、玉门、嘉峪关3个)、城市规模较小,尤其是市区小。城市间相隔较远,特别是市区或中心城区距离所辖县城路途遥远,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河东地区人口总量大,城市密度小,但城镇化水平低。河东地区有近1600万人,但只有9个设市城市(兰州、白银、定西、陇南、天水、平凉、庆阳7个地级市和合作、临夏2个县级市)。就人口而言,仅陇南(261.02万人)和天水(340.79万人)两市人口之和就超过了河西地区5市总人口数;而河西地区4市(酒泉、嘉峪关、金昌、张掖)的人口总和甚至达不到天水市或定西市(292.66万人)一个市的总人口数。但河东地区分布着甘肃唯一的大城市兰州,与之相邻的白银、定西、临夏等城市能够充分借助兰州的首位效应和规模优势带动自身的城市发展(见表2)。
虽然多年来甘肃也进行了多次调整,但长期存在的城镇规模较小、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众多的中小城市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工业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重点城市(中心城市)既无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也难以体现吸引人口、资源和消费的集聚效应。
表2 2006~2009年甘肃省各市州城镇化率
续表
3.工业化水平超过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不足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正相关作用,甘肃的城镇化发展也是伴随着自身工业化发展逐步推进的,但甘肃的工业化水平长期领先于城镇化水平。截至2012年,甘肃工业化率仍然高于城镇化率7.25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显示,正常的发展状态下城镇化率应高于工业化率10%左右。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会造成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缓慢。尤其会严重制约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源,第三产业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首先,服务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服务业大幅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活效率,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