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
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山西六省共同组成我国中部地区,近年来,中部地区六省经济社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省发展的重点和亮点主要集中在“城市集群”的建设上,都在着力把城市集群打造成全局发展的引擎。特别是2006年4月,中部地区城市集群中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四个城市集群列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极大地促进了这四个城市群(圈)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支撑中部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以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7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等四大城市群(圈)围绕各自的区域优势,都加快了调整和发展的步伐。中原城市群整体实力上强一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进一步发挥良好的区位优势,实力明显增强。在四个城市集群的中心城市武汉、郑州、长沙、芜湖市中,武汉市仍处于实力最强的地位,也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
一 各城市群(圈)的形成比较以及4个主要城市群(圈)产业规划和布局的最新变化
1.通过对各城市群(圈)形成期的回顾和比较,可以说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群(圈)的发展走在中部的前面
中部地区六省中,最早提出建城市群(圈)应该是安徽省,20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委首次提出“皖江开发”,此后政策一直在“合肥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之间游移,最终是在2006年形成“皖江城市带”;其次是湖南省,1993年编制了长株潭发展规划,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长、株、潭”一体化建设,2007年又加进了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形成了“3+5”格局;再次是江西省,在1995年京九铁路开通后提出打造“昌九工业走廊”,也有一种说法是建设“昌九景城市群”,最终在2006年形成“环鄱阳湖城市圈”的发展战略;湖北、河南二省则是在2003年分别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最晚的是山西省,2006年,正式提出建立“大太原城市群”。
2. 2007年上半年,中部四个主要城市群(圈)中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上没有新的变化,长株潭城市群则由原来的3市变化为3+5市,产业布局和规划有了一定调整
(1)中部四个主要城市群(圈)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中部四个城市群(圈)基本情况
从表1中可以知道,从人口规模上看,武汉城市圈列第三位,比长株潭城市群少958.6万人,比中原城市群少826.7万人;从国土面积看,武汉也是列第三位,比长株潭少36904.7平方公里,比皖江城市带少5140.7公文公里。从人口密度看,武汉城市圈列第二位,为521人/平方公里,低于中原城市群的672人/平方公里。
(2)四大城市群(圈)的产业简况。
武汉城市圈。保持1+8的核圈发展模式,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和吴家山台商投资开发区为核心辐射极。强化三条产业聚集带的建设,分别是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产业聚集带;武汉-仙桃、潜江、天门产业聚集带;武汉-孝感产业聚集带。主要涉及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材料、新医药、环保、钢铁、汽车机械、石油化工、食品等行业。加大了总部经济建设力度,继续推行“前店后厂”的产业“双迁模式”。
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交通干线为纽带,继续推进四大产业发展带的发展,分别是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产业发展带、新-焦-济产业发展带、洛-平-漯产业发展带,主要涉及汽车机械、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食品、钢铁、盐化工、煤炭、铅锌加工等行业。2007年最大的变化就是郑汴一体化进程有了实质进展,郑汴高速通道建成,城际轻轨也已提到议事日程上。
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最大的变化是城市群的“扩容”,在4月30日湖南省公布了长株潭“3+5”新的城市群发展方略。在原长沙、株洲、湘潭的基础上把城市群扩展到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城市。在“一主两副”的“三核极化”原则下辐射新增的5城市,常德定位为湘西北工业城市、物流中心;岳阳定位为石化基地和新闻纸生产基地;娄底定位为能源原材料基地;衡阳定位为加工基地;益阳定位为城市群后花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行业有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工程机械、汽车机械、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机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