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3月 |
一 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环境与条件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要义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决定于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等各种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不同,增长效率就不同。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社会如何以最佳的用途选择资源组合方式,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生产要素的不断拓展和组合效率的不断提高就成为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分粗放式和集约式两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努力推进粗放的、以外延扩展为特征的增长向集约化、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增长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寓意深远,主要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所出现的突出问题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这是以追求单一增长目标、在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下取得的,是依赖于高投资、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维持的。为此也付出了相应代价,积累了包括资源耗竭、环境破坏、改革动力缺失、收入分配悬殊、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之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人们生活成本上升而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劳资关系、农村征地、城市拆迁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也随之拓展为包括投入方式在内的三个方面,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其主要思路和精髓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核心问题仍然是实现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增长、投资拉动型增长转为内需拉动、消费支撑的增长,并强调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和重中之重。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在于让绝大多数国民都能够分享到整个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既是现代经济发展及文明社会发展的宗旨,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及和谐社会得以确立的基点。
(二)陕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环境与条件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正如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所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陕西省各地市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区域间的竞争,实际已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的较量。区域发展实践也表明,发展方式转变好的省市,产业结构明显提升,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也就越快;而那些条件和基础较差,甚至还处于粗放型增长的省市,发展相对比较艰难,矛盾和问题也较为突出。近些年,陕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奠定了基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也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条件。
第一,“十一五”期间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为“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条件。新世纪以来,陕西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总量由2001年的2010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8186.65亿元,在全国排位由第22位上升到第17位。人均GDP由665美元跃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初步迈入现代化门槛。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52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89.5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全省工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增长,为“十二五”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一五”时期全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基础。2005~2009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由1980.52亿元增加到6553.39亿元,扩大了3.3倍,年均增长33.9%。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