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
当前,人才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获得人才优势和竞争优势,世界各国大都通过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来加强本国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的科技发展水平。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和发展目标,纷纷制定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积极措施,在立足国内培养各种人才的同时,积极吸引国外人才,以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在满足国内经济建设需要、提高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国外人才累计达到400多万人次。引进国外人才,使得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能力不断加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引进国外人才工作也面临着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不能更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提高我国引进国外人才工作的水平。
一 我国引进国外人才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伴随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人才不足的局面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加大引进国外人才的力度。目前,我国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成功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经济地位的迅速崛起,使我国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都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吸引外国人才。在很多发达国家,引进的国外高技能人才占本国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已经达到5%以上(如澳大利亚为25%,加拿大为20%,美国为13%,德国为8%),而我国则远远低于这一比例。数据表明,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中有47%留在了美国,我国在美国攻读科学和工程的博士研究生有87%留在了美国[1]。另外,我国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对外贸易及投资的迅速扩张,不仅需要自主培养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更需要大规模利用国外人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已达2458亿美元。但是,对我国100家重点企业所做的跟踪问卷调查表明,企业“走出去”战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跨国经营人才的短缺排列第二[2]。
第二,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对外经济模式面临调整和升级,迫切需要审时度势、引进大量高层次的国外人才。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未来几年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贸易保护主义将得到强化,对外贸易、国外投资的壁垒将显著增加。中国必须在扩大内需、减缓外需下降冲击的同时,提升出口贸易和国外投资的层次和技术含量。不仅出口结构的升级需要引进大量国外高层次人才,国外投资也不可避免需要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大量利用国外人才。
第三,我国国内经济结构面临升级、经济增长质量亟待提高,也需要大量引进国外人才。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国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自主创新道路。新型工业化将使若干重要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如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也在人才。培养和获取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目前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大约105万人从事研发工作,但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仅有8万人,高层次人才非常短缺。通过吸引国外人才到国内工作,能够有效弥补经济结构升级面临的人才不足,大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国家若干重大专项工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大量国外人才的智力支撑。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了核心电子器件、核能开发利用等16个重大专项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将会面临很多重大科技问题。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大国,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以我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