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
汕头经济特区因侨台而设,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于1981年正式成立。经过30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舒适优越。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等国家级城市名片。目前,汕头正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汕头是汕头经济特区今后的主要任务。
一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三年打基础”向“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迈进的关键一年。201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203.25亿元,同比增长13.7%,5年间年均增长11.9%。实现“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0%以上的预期目标。人均生产总值23274元,比上年增长11.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9%,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887.42亿元、361.68亿元、830.41亿元、73.64亿美元,年均增长16.4%、18.4%、19.2%、8.2%。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65亿元,同比增长24.1%,年均增长19.8%,占GDP比重为6%,比“十五”期末提高1.4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1.工业产业优化发展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42.15亿元,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7.42亿元,增长17.8%,工业用电量增长14.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指标和名牌数量居全省前列,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2010年,全市获得科技成果69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63项。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9592件和5718件,增长43.6%和54.9%。大力扶持企业上市,2010年新增上市企业9家,合计16家,总数列全省第3位。荣获“中国文具生产基地”称号。
2.服务业稳步发展
港口货物吞吐量351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93.5万标箱、机场旅客吞吐量172.8万人次,年均增长15.1%、20.5%、14.4%。大力发展旅游业,2010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782.2万人次,增长15%。以大旅游理念为指导,深度挖掘各种旅游资源,坚持景区建设与城市整体性产品建设并重,培育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度假、观光以及会展、特色园区等旅游,形成旅游业的品牌化、信息化、集约化经营格局,推动旅游业成为最具活力的先导产业之一。汽车、住房、教育、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3.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思路,与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相衔接,全面调整理顺各个产业园区的功能布局。加快高新区、保税区、产业转移园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各类园区集聚,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工业园获省认定为示范园区,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首期基础设施建设,南山湾科技园、濠江电子电路工业园加快建设。加快推进区港联动发展,建成临港工业核心功能区和辐射服务粤东的大物流中心。整合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资源和管理体制,加快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加强省示范园与濠江新城规划建设的对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LED等高端电子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4.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7.38亿元,增长5%。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加快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优质高产高效、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优势农业区的规划建设,配套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扩张。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农业知名品牌,积极引导农产品质量体系和生产环境认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打造农业品牌。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1.重点交通项目全力推进
高标准规划建设厦深铁路潮阳站,计划把该站打造成汕头乃至整个粤东地区铁路客运的交通枢纽,已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