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
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电影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电影业现况为背景,梳理、分析北京电影业一年来的走势,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 2009年电影业概况
(一)中国电影业一般情况
虽然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200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半年,全国主流院线可统计票房达25.53亿元;[1]下半年,随着暑期档、国庆档、贺岁档的良好运作,票房再创新高。2009年1月至10月,全国可统计票房近47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的43.4亿票房。[2]
值得指出的是,2009年的电影票房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上半年的票房收入主要集中于1~2月份的贺岁档与5~6月的进口影片票房,呈现出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1月份由于延续了贺岁片的火爆局面,票房高达6.4亿元,2月份则直接下滑至3.65亿元,3月份更是跌至2.45亿元,4月份的电影票房为2.8亿元,有所回升,5~6月的票房由于进口大片的拉动继续回升,分别达到3.52亿元和4.7亿元。[3]下半年的电影票房,各月之间呈现大体均衡的态势。进入暑期档的7月份,票房达到6.8亿元,8月达5.8亿元。[4]9月份票房因举办“优秀国产电影展映向祖国汇报”等活动,达到4.6亿元。[5]10月为国庆档期,加上红色经典献礼片,票房达到5.4亿元。[6]11月“淡季不淡”,12月各贺岁片进入激烈竞争期,《刺陵》、《风云2》、《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无人区》等影片扎堆涌现,是票房的强有力的保障(见表1)。
表1 2009年1~10月票房
2009年的影院建设,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截止到12月上旬,新增影院110家,新增银幕505块,预计年底新增银幕总数将达到600块。[7]
总体而言,2009年的中国电影产业,继续呈现活跃、上升的良好势头。中国电影业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中国也是世界上电影市场成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2009年北京电影市场发展概述
北京市场共分布着新影联、中影星美、北京万达、广东金逸珠江、世纪环球、中影南方新干线、华夏新华大地、重庆保利万和、上海联合等9条院线。其中,新影联、万达和中影星美三家的总部设在北京,对北京市场的管理经营及时到位。北京新影联在北京有57家影院、178个厅,2007年收获票房19623万元,占北京院线票房的53.85%,占本院线票房的55.57%。中影星美院线在北京有10家影院,43个厅,2007年产生票房13011万元,占北京院线票房的35.70%,占本院线票房的35.72%。中影星美旗下的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票房和北京星美国际影城票房超过了4000万元,分别居北京影院的第一、二位,居全国城市影院排名的第三、第六位。至10月底,北京电影的总票房已达到6.05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53%,[8]居全国省、区(市)票房之首。
2006年开始,北京的电影票房每年都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06年的2.9亿元、2007年的3.65亿元和2008年的5.25亿元。[9]北京电影票房呈现跨越式发展,使得北京成为各大院线的必争之地。
二 电影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电影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1.影院建设硬件软件齐头并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影院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促使中国的影院基础建设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在影院基础建设与影院上座率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影院的设施、功能为电影市场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从外部建设方面,许多影院在建设的同时注意到了影院周边配套设施的健全与否,充分考虑到观众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的多种消费需求,尽量将影院设在商圈附近;从内部设施方面,通过引进新技术、高新科技设备,提高专业化程度,增加观影效果。2009年8月,经过改造的首都电影院月票房收入突破700万元,截至11月17日,影院票房突破5000万元,这样的票房收入与其2008年重新装修营业不无关系。[10]
2.院线不断深化改革,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电影院线制实施7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无论是银幕数量,还是票房收入,都成倍数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院线制改革不无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院线也在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以期取得更好的票房收入。大多数院线开始认识到,简单的合并重组会在短期内使票房增加,但没有资产链接的院线是不稳定的,如加盟院线退出或转签,就会影响院线的发展。于是,越来越多的院线开始投资兴建影院和注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