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
近年来,旅游和休闲热潮带动了温泉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现有温泉资源总数约为4000个,其中广东省共有温泉300多处,已开发200余处,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1]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组织的“中国温泉之乡”活动已评选出16处。北京周边拥有比较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小汤山镇在清朝康熙年间建有汤泉行宫,供皇室、显宦洗浴,乾隆年间曾扩建,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御笔“九华兮秀”。目前,京北昌平地区形成了20公里的“温泉——沙河——小汤山”温泉带,已勘察地热资源几乎全面被开发利用。北京温泉聚集地——昌平小汤山镇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单位40余个,从业人员近5000人。其中温泉企业投资规模达到4380亩,投资金额达20多亿元,形成了以九华山庄、凤山度假村、天龙源温泉、龙脉温泉、温都水城五大温泉为首的温泉企业集群,并形成集保健、疗养、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温泉产业,经济效益良好。顺义、大兴、通州区也逐步开发出一些温泉度假村。一些项目如九华山庄、龙熙温泉度假村等比较成功地走出高档和综合发展之路,部分项目获得稳定的家庭市场。但北京目前的温泉项目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雷同、过度集中、低层次开发和服务质量不高等。许多企业定位不清晰,产品缺乏竞争力,部分项目交通条件不便利。系统了解市场对北京温泉产品的态度、评价和消费倾向,对于北京温泉企业完善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温泉休闲服务的需求,无疑是有益的。
一 基本情况介绍及调查方法
我国的温泉旅游研究始于2003年,主要侧重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趋势,关注温泉消费市场需求的不多。从地域上看,研究广东地区的最多,其次为西安和重庆。
温泉旅游兴起于15世纪的欧洲,主要是为了满足“求治”游客的需求,以洗浴保健为主。17、18世纪之后,随着海滨度假地的兴起,以及欧洲水疗法的发展,温泉旅游地逐渐走向衰落,温泉旅游地数量减少,温泉旅游地的功能发生转变,增加了许多娱乐设施或者服务设施,温泉旅游地的保健功能有了一定的延伸,由温泉疗养地演变成为旅游度假地。[2]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也经历了温泉疗养院、温泉旅馆集合体和露天温泉旅游度假区阶段。[3]根据配置旅游项目不同,广东的温泉景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仅有温泉泳池,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旅游地,多分布于偏远山区;第二类,除温泉游泳池外还配有桑拿、蒸汽浴、沐足、按摩等保健项目。这类温泉数量较多;第三类,在第二类旅游项目的基础上配有高尔夫、滑草、保龄球等娱乐设施,如清新温泉。从旅游地项目设置来看,广东温泉旅游产品以保健、疗养型为主。[3]在西欧,温泉地设有赛马场、体育场、剧院、大型音乐厅等。日本的温泉周围有美术馆、动植物馆、博物馆、滑雪场等。有研究者指出,温泉资源综合素质、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温泉旅游文化特色、空间集聚和竞争以及决策者行为,作用于温泉旅游开发选址和开发特色,共同影响温泉旅游的发展。[4]
根据美国温泉协会的调查,温泉旅游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减压,放松,感觉更好。[5]我国研究者通过对广东4家高档温泉度假区的游客抽样调查,将游客划分为“公务享受型”、“亲朋情感型”、“康体保健型”3类利益细分市场,[6]提出温泉游客认为最重要的利益追求是“和家人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强身健体”和“参加单位集体活动”。这说明,“亲情”、“友情”、“健康”、“集体”是温泉游客最主要的利益取向点。温泉“表现身份地位”的意义被普遍认为不重要,“解除病痛”、“护肤美容减肥”的保健功能受重视的程度也相对较低。这说明,温泉保健疗养的基本功能被游客淡化,温泉旅游消费已经日益大众化,并且从单纯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文化和精神的消费层面。
本报告旨在对北京温泉消费市场的需求特征和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479份,剔除6份不合格样本,有效样本数为463份。调研时间为2009年11月。调研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温泉休闲消费市场调研对象特征
二 研究结果分析:北京温泉休闲消费市场特征
(一)北京居民温泉休闲消费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