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共建、共享网络精神家园——2009年互联网文化现象述评
    ——2009年互联网文化现象述评

    作者:许苗苗 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摘要:2009年度,中国互联网文化摆脱了以往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向纵深层次发展。“山寨春晚”的黯然落幕表明民间艺术虽具备新鲜活力,但在原创性和艺术性方面还存在欠缺。“肖鹰-郭德纲”之间的口水战既是知识精英与草根明星两类力量的对决,也可以看作一场网络媒体操纵的闹剧。互联网管理行动虽然尚未取得耀眼的成果,但在“绿坝”软件、“网络整风运动”的带领下,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网络文学声势日盛,其发展离不开文学机构、出版单位、研究人员的热情关注,但最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则是文学网站的产业化运作。综观本年度网络事件,需注意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泛滥;同时,在自由开放的网络上,媒体公信力的塑造也迫在眉睫。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一方面应注意网站利益与公众利益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应力求做到理性、纵深、多元发展。

    2009年度,中国网民规模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了4000万人,居世界前列;手机网民规模也已达到1.55亿人。[1]伴随手机、上网本等便携终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推广,互联网应用日渐摆脱电脑终端限制,不再与办公室、家庭等特定地点相关,成为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活动,网络文化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拓宽。

    随着网民规模的增长,网络文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根据谷歌搜索统计,2009年中国十大流行语多半源于网络。其中排名第六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出自百度“魔兽世界吧”,排名第八和第十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以及“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出自“猫扑”等论坛,在发帖后迅速风靡网络,并被赋予多重引申义。追问被刑拘人员离奇死亡原因的“躲猫猫”、讽刺协警强奸女青年的“临时性强奸”以及杭州撞死青年案车速的“70码”、控诉谷歌搜索的“心神不宁”等词语,虽然带有网络特有的戏谑态度,却都在娱乐的外表下尖锐地指向社会问题。由此可见,网络已不再是一项大众娱乐工具,网络文化也不再强调热闹的公众性、娱乐性话题,它利用民主、及时、敏锐的优势,不断走向成熟:其焦点由娱乐大众转变为一系列内容更为深刻、严肃,需要相对专业的知识背景方能参与,并触及文化、法制、社会问题等层面的网络事件。涉及公众娱乐焦点的“山寨春晚”;牵扯到学院派知识精英与草根文化明星的“肖鹰-郭德纲口水战”;关系到青少年保护和自主软件开发的“绿坝花季护航工程”,以及网络文学的发展,产业化与经典化的讨论等都值得探讨。此外,有关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网络文化多样形式的探索和经济效益的开掘,对网络公审、网络民意和网络管理尺度的探讨等,也曾被网民热烈评议,并值得进一步思索。

    一 年度事件综述

    (一)山寨春晚——想象力的过度渲染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推出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以来,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晚会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家庭年三十固定的模式。经过二十余年的培育,“春节晚会”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一个电视节目,而成为电视媒体时代的新传统,当代全球华人家庭的新民俗。然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引入、大众审美趣味的分化、娱乐渠道的增加,公众日益接触到多种形式的文娱节目,对央视春晚的不满和非议也日渐增加。在这种舆论氛围之下,“山寨春晚”筹办的消息在2008年末一经网络传出,就引起了不少关注。

    “山寨”本指在政府管辖之外,与官方、庙堂相对的势力范围。“山寨文化”即来自民间,不在官方意识形态规范之内的文化形式,它“代表着一种以调侃、戏仿、戏谑主流文化为表现形式的草根文化和娱乐精神。”[2]作为一种边缘化、非主流的文化形式,“山寨文化”无法在传统权威媒体中争得一席之地,但却可以在网络上一展身手。2008年以来,各具特色的山寨文化项目以具体生动的形式进入了网民的视野:“山寨歌曲《说句心里话》”、“山寨版《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等,不仅令人捧腹,还一针见血,透露出令人叫绝的民间智慧,博得了大量人气,延续到2009年初春,孕育出了集山寨文艺之大成的“山寨春晚”。

    “山寨春晚”的发起人老孟是一名北漂演员,他立志发掘山寨明星,做一台足以“叫板央视”的晚会。这个想法亮相两个月内就收到全国各地献出的700多个节目,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报道,先后曾与“贵州卫视”、“澳洲卫视”等媒体以及数家网站协商过转播事宜,并有《京华日报》、《新京报》、《法制晚报》、《今日晚报》等报纸派出记者跟踪报道。2009年1月18日,“山寨春晚”在北京九华山庄彩排:酷似央视倪萍的“山寨”女主持、曾为搓澡工的京剧演员、来自地震灾区的羌族农民艺术家、模仿“千手观音”的“千手如来”节目等,都是亮点。但热闹的彩排后,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资金的限制,场地的更换,合作媒体的退出……最终,农历除夕夜,曾经引人瞩目的山寨春晚在北京一家洗浴中心草草落幕,当晚到场的演员和员工不到20人,“山寨春晚最终变成了一个被想像力过度渲染却没能实现的牛年美梦”。[3]

    通过一些网站上转贴的山寨春晚视频可以看出,对传统春节晚会从形式到内容的拷贝,脱胎于既有节目形式的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