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
一 加强北京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北京区域文化资源,是“三个北京”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发挥首都文化中心的优势,传承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提炼和弘扬“北京精神”,充分展现富有魅力的首都城市文化,离不开首都文化资源的全面普查和深层开发。此外,北京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健康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培育和提升,“公民主体意识”的养成,乃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企业的问题,大力发展首都教育事业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升北京软实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问题,借助高科技手段弘扬中华文化和北京文化的问题,都有赖于首都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于是,在“三个北京”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了解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的问题,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二 北京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现况
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鲜明。1978年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相关研究启动,取得了实质性的长足发展。
北京地方通史,是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建国初期,曾有黄萍荪编写的《北京史话(上编)》(子曰社,1950)。规范的学术研究始于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组织部分教师编写的《北京史》,历经各种政治运动的干扰,终于在27年后正式出版(北京出版社,1985)。该书覆盖的时段从远古时期的“北京猿人”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1998年的增订版又添加了民国时期的历史。该书完整地勾画出北京的发展脉络,是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北京城市史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此后各种形式的北京通史类著作陆续出版。比如侯仁之、金涛的《北京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阎崇年的《北京史话》(中华书局,1982)、李淑兰的《北京史稿》(学苑出版社,1994)、曹子西主编的《北京通史》(中国书店,1994)、齐心主编的《图说北京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果鸿孝的《北京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谭新生、倪洁的《北京通史简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张仁忠的《北京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等。断代史有周一兴主编的《当代北京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的一种。
这些著作各有特点。《北京史话》(阎崇年)简明扼要,是普及读物中国历史小丛书的一种。《图说北京史》(齐心)分为上下两册,注意使用考古成果,图片与文字并重,照片多达一千余幅,是图说历史的有益尝试。《北京通史简编》(谭新生)注重北京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景观以及地方文化。《北京史》(张仁忠)侧重都城史,包括“远古的北京”、“商代至唐代的北京”、“金代扩大辽南京城为都城——中都”、“元代在金的中都东北建都城——大都”等部分。《北京通史》(曹子西)规模最大,按历史时期分为十卷,较为细致地记述了北京地区从远古至当代的历史变迁。
还有一些重要图书既是专门史,也是对北京通史的补充。
侯仁之主编的两册《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1996)描绘了北京行政区划沿革,以及北京的地形、地貌、气候、水系、土壤、植被。苏天钧主编的《北京考古集成》(北京出版社,2000)共15卷,分为综述,石器时代至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以及镇江营与塔照,琉璃河燕国墓地、北京大葆台汉墓,图说北京史、北京历史纪年,定陵,北京名胜古迹、京都胜迹、燕都说故、北京名匾,新编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新编文物工作手册、北京考古四十年等专题,是新中国北京地区考古成果的集成。
专史是通史的基础,同时有其独立的学术价值。北京专史著作涉及面广泛,比如《北京邮史》(马骏昌等人,北京出版社,1987)、《北京交通史》(北京市公路交通史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1989;颜吾佴等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北京气象事业发展史》(北京市气象局史志办公室编,气象出版社,1992)、《北京古代经济史》(孙健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当代北京广告史》(唐忠扑、姜弘主编,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20世纪北京绘画史》(北京画院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北京税收史》(编委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张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