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
2007年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取得圆满成功,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以此为背景,“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为了解2007年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准确把握2008年的发展趋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社会发展状况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2008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和初步预测。
一 2007年西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2007年全球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虽然美、欧等发达国家受石油价格上涨、美元价格波动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及独联体和中东欧经济等新兴市场都普遍取得了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上述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仍是增长最快的三个主要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8全球经济展望》,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1]
从全国的形势看,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再次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9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9%,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为10.6:50.4:39。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良好运行态势。2007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国内需求旺盛拉动的结果,投资、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06年增长24.8%、25.7%、16.8%,而且耐用消费品的增长率超过一般消费品的增长率,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
但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需求过旺和外汇收支不平衡严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偏松,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明显,价格上涨压力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耗过高、环境压力增大的局面没有改观。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国家为控制物价上涨过多采用非经济干预手段,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物价稳定和民生状况的改善,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2008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 2007年西部经济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看,2007年西部经济运行顺畅,增长平稳快速,财政收入提高较快,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改善明显。
(一)GDP增长又快又稳
2007年西部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7%,名义增速比上年加快2.27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7.1%提高到17.28%,拉动全国GDP增长3.5%,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2]分地区看,除新疆增长率(12.62%)较低外,西部其他省份均以17%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有四川、贵州、陕西、内蒙古、广西五省区,其中内蒙古的增长率达到25.26%,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四川省首次进入GDP超万亿元的省份行列,达到10505.3亿元,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万亿元省份,随后是内蒙古(6019亿元)、广西(5886亿元),陕西以5330亿元位居第四。分产业看,2007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757.7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21717.4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7793.75亿元,分别比2006年名义增长20.24%、22.93%、17.15%,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6.4:45.0:38.6调整为16.4:46.0:37.6。
从人均GDP看,2007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12825.5元,仍远低于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