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
2006年,西部各省区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培养本地区经济自生能力,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增长。总体而言,2006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长快速平稳,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①GDP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西部地区GDP绝对增速为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比2005年增长24.6%;③经济的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比2005年增长27.8%,同时,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继续下降;④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2006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长10.8%,农村居民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8.8%;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各省区市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应保尽保”,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西部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西部作为一个资源富集区,地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保护,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重压;同时,在西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其次,市场化进程缓慢,机制和体制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改革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再次,西部地区产业大多具有加工度低、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部分优势产业如航空航天业、电子产业等则存在“军民”分离、部门分立、地区分割等条块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西部地区亟待发展以高新技术(和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化)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最后,贫困与反贫困形势依然严峻,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尚不健全,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尚不健全,民生问题尚待解决,和谐社会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基于以上分析,在《2007年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第一,将原有的环境资源一级指标调整为环境和资源两个二级指标,以分析、比较西部省区市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这样,今年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含9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和200个三级指标,涵盖了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对外开放、科教与创新、政府作用、金融、环境、资源和企业等九个方面(见表1),以便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升的现状。第二,评价方法也做出了适当调整。一是在数据采集上,除静态分析继续采用2006年统计数据外,[1]为更好的观察、评价各省区市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动态比较将继续以2003年为基期,[2]计算动态平均增长率;二是在分析方法上,除继续使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之外,《对外开放竞争力分析与评价》还采取了因子分析法,《金融竞争力分析与评价》则由去年的因子分析方法调整为主成分分析方法,因此相应的三级指标也做出了适当调整(具体请参考各个分报告);三是由于西藏自治区经济基础过弱,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特殊性,统计数据极不完整,因此此分析评价不包含西藏自治区。
表1 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报告由以下9个分报告和1个总报告组成:
(1)西部各省区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2)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3)西部各省区市企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4)西部各省区市金融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5)西部各省区市科教与创新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6)西部各省区市环境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7)西部各省区市资源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8)西部各省区市政府作用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9)西部各省区市对外开放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10)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