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认为区域竞争力有三个: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涉外竞争力。而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这也一直是研究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的把握,一方面应当重视现实的产业水平,另一方面还应注重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因此我们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我们将分三次产业来具体考察西部各省区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并且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2006年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续表1
二 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我们采用2006年的数据和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各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静态评价。所有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公报和西部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以下是对西部各省区市三次产业静态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一)第一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我们对照转化数据表求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并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了四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49%。为了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我们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第一主成分F1中,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这几项指标的权重较大,反映了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益;
第二主成分F2中,农业土地生产力和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这两项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反映了第一产业土地生产效率和生产条件;
第三主成分F3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这两项权重较大,反应第一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生产规模;
第四主成分F4中,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这一项权重较大,反应第一产业的用电情况。
根据这一结果,计算各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结果见表2。
表2 2006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竞争力静态排名
从以上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和名次来看,第一产业静态竞争力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内蒙古,四川和新疆。内蒙古由去年(2005年,以下相同)的第六位(剔除西藏自治区后的名次,以下相同)上升至第一位。这主要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效益指标得分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人均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耕地面积均位列西部各省区之首,这与区内地广人稀有着密切的关系。内蒙古自治区在继续保持高生产效益的同时,这些年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了生产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方面,内蒙古排名最后,表明区内生产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四川省的各项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而新疆与内蒙古相似,第一产业生产效益较高。由于第一主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即使其他指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整体得分也较高。相反,陕西省在生产条件方面排名靠前,但生产效益和土地生产效率方面得分较低,使得最终排在第七名,较2005年退后两名。这主要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动生产率较低有关。排名后三位的地区与2005年一致,仍然是贵州、甘肃和青海,说明这些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比较落后。贵州省的各项指标得分均较低。青海则由于区内人口较少,使得生产效益较高,但总体规模小,生产条件落后。
(二)第二产业竞争力静态分析与评价
采取相同的方法,我们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653%。
第一主成分F1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原价、产品市场占有率这三项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反映了第二产业的规模水平;
第二主成分F2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这几项指标的权重较大,反映了第二产业的管理水平;
第三主成分F3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资产负债率和第二产业专业人员比重这几项指标的权重较大,反映了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益和创新能力。
根据这一结果,计算各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见表3。
表3 2006年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静态排名
第二产业静